游民星空 > 攻略秘籍 > 资料 > 正文

《真三国无双》未登场武将介绍及登场预测 真三国无双8有哪些新武将

2016-11-25 12:15:04 来源:A9VG 作者:ajajdde 我要投稿

第13页:低概率登场武将-晋国

展开

晋(魏)

  王凌:字彦云。司徒王允之侄,曹魏将领大臣。司马家崛起后第一次淮南之乱的标志人物。早年曾与司马朗,贾逵等人结为好友,黄初三年在洞口之战与诸将共破吕范;五年后曹休征东吴失败王凌拼死相救得以保其撤退,又在芍陂击败吴将全琮并任三州刺史深得军民欢心。曹爽被诛后王凌心中不满,在同僚令狐愚死后被其手下的幕僚杨康暗中暴露了自己欲废曹芳另立曹彪的计划在关键时刻无法得到统兵虎符,最后司马懿先算于人,在大军来临之际察觉到已无胜算的王凌自缚投降,绝望之余在项城服毒自尽,此后司马懿还将王凌连同挖出令狐愚的尸体,将二人悬挂城墙示众三日。王凌在成为无双武将的气节上似乎还是差一些的,三路伐吴时期由于共同参战的武将较多使王凌无法代表出自己的存在性;而救援曹休这一事迹而言人们或许也是对贾逵甚至朱灵更为记忆犹新;剩下的应该就只有芍陂之役顽强抵抗全琮大军以及对东吴产生的影响了。除此以外王凌曾与满宠不和,在太和五年的孙布诈降事件中因对其的不认同而惨遭敌军埋伏,逃走之余七百军队死伤过半,由此能看出能力上的表现显然已无法作为优势,再加上晚年对司马懿的失算,以及《三国演义》中因事迹相对的不重要而一笔带过,都使王凌在无双系列中难以有更多的突破和拓展性,发展舞台的空间过小,在本系列6代的“王凌之乱”一役中官方也因以司马家的主力角度为立场更多刻画了他的儿子王广在识大局天赋上的表现,这也是史料中有所记述的,并非后期的艺术加工。

  ★文钦:字仲若,曹操部将文稷之子。文钦曾在魏讽谋反之际受牵连而下狱,依律法应当处死,曹操因对过去其父亲的念及而加以赫免。文钦作为扬州刺史,参加了合肥新城一役带队追击作战失利的诸葛恪军团;在正元二年又借助郭太后的口吻下诏司马家之罪,与毌丘俭控制了寿春一带而起兵造反。不过文钦的军队在数量上与魏军造成巨大悬殊,只能主动放弃正面进攻,与自己勇冠三军的长子文鸯计划了南北两路夹击夜袭司马师本阵的计策,可惜因受到邓艾伪装的迷惑,亦或者是对山路地段的生疏而白白浪费了彻夜时间,最后只能在隔日与友军灰心而撤,丢下同僚毌丘俭,与文鸯文虎二子一同叛逃入吴。此后,文钦作为东吴的将领参加防守曹魏以及被派遣攻打疑有叛心的吕据等人,在城内粮食日益短缺之际主动提出放兵驱赶自军将士遭到诸葛诞的严重不满,后者最终下令杀死文钦。文钦的几处事迹在无形中给人产生了些许幽默的搞笑感,在人物形象上首先可以承认是比较突出的。《魏书·卷二十八》曾记载文钦往往喜欢在凯旋而归后虚报俘虏人数,企图获得更多宠赏,并在很早就已结识毌丘俭。而在本系列中也时常被官方在人物表情和言行举止中进行大致的性格刻画,尽管也仅是作为无双武将文鸯和诸葛诞的衬托对象。文钦并无大智,在起兵叛乱之际连续两次失手于作战大局,包括后来在败逃之际误解了千里迢迢辛苦赶来的谋士尹大目的本意而再度失去扭转的可能;而其在与诸葛诞的矛盾中提出损人不利己的消极策略也容易为人诟病。结合分析,文钦的长处似乎只有战斗能力上的表现,一生除了对东吴大军的几次追击和防守,其余史料有明确细节记载的几乎都胜少败多,一定要找一个较有潜在发展空间的似乎也只有史书描述的“骁果粗猛,数有战功”,但即便如此或许也只能保证文钦在曹魏主线尾端,也就是之前在前文里有所展望的曹叡曹真时代连同郝昭、孙礼等人的共同演出可能性;同时作为晋势力范围内的武将在寿春之乱后续命的拓展性又没有相对大的剧情作用,何况这一方案目前还尚处于未实现的空想状态,一切都显得太过理想化。因此文钦能否参战的关键,还在于今后官方是否愿意因晋势力符合条件的候补人选不多,加上玩家群体的需求性是否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气量,否则也依然只能作为一个必经之路上的过去人物,这也是由历史地位和基础来决定的。我们也可以拭目以待这位文鸯的笑星蠢爹可否能有幸以一个人品欠佳,又恰恰时而能与好运相逢的特别人物出现在这光荣一手打造的无双盛世的旷野中;不过要是文钦没这些令人“风趣”的特征,或许也就根本不会存在这么多的考虑,而且这样一个引进曹氏家族会略显多余、划入司马家族又无特别成就影响的武将其实在无双化的合理性上也依然有些站不住脚跟。另外关于文钦的父亲文稷也仅仅是在这些资料中有过叙述,本人翻阅日文wiki百科也未能找到他的一系列史迹。

  毌丘俭:字仲恭。曹魏后期将领,曾随军攻打在辽东分裂自称燕王的公孙渊,之后两次征讨古朝鲜三国之一的高句丽民族,留下赫赫功绩。公元253年吴国太傅诸葛恪攻打合肥新城失败而撤军,毌丘俭与文钦、司马孚等人趁势追击表现出色。不久后大将军曹爽死于高平陵之变,曹芳又因暗杀计划的败露惨遭司马师废位,毌丘俭的不安与曹爽关系密切的文钦不谋而合,发动了第二次淮南叛变。只是在开战后情势不利,文钦又因邓艾的伪装而被托滞与长子文鸯无法相约合力夹攻只能战败逃亡,毌丘俭见大势已去万急之下弃城溃逃,最后意外被安风津一带的平民射杀而死,并夷灭三族。毌丘俭最为显耀的功绩似乎还是只有大破少数名族势力,但在本作中这类题材并没有过多发挥的空间,此外在各方面的登场条件上也都有所欠缺。

  夏侯玄:字太初。夏侯尚之子,夏侯霸之侄,曹魏玄学家。少有名望仪表出众,在政治上,夏侯玄提出“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新制度得到司马懿的赞同。正始五年被曹爽任命征西将军,与其策划了失败的伐蜀大计,于兴势山一带被王平费祎等人连连击溃,大失人心受人嘲笑;曹爽在高平陵被诛后,夏侯玄也被夺走兵权,堂叔夏侯霸欲南逃至蜀汉时有意携其一同离开,但玄以自身不能为了苟存而投敌为由拒绝了邀请并接受诏命前往京师。 最后在公元254年因卷入谋杀大将军的阴谋而与李丰张缉等人被司马师全全诛杀夷灭三族,临刑前仍面不改色,时年四十六。又是一个在文学内政上有造诣的人物,军事战斗上的表现和次数都非常不足,戏份也很少。在司马家作为晋势力主角这一地位的关系上比较难以有更多的剧情空间。

  ★司马孚:字叔达。司马八达之一,司马懿之弟。司马孚从曹操时代起便成为文学掾,历仕魏国五代皇帝。在高平陵事变中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讨伐曹爽,后又督军成功在合肥新城之战找出敌方不易久耗的弱点击败诸葛恪赢得胜利;姜维进攻陇右时司马孚领军镇守关中,战争胜利后回师转任太傅,在司马家的政权稳固上多有建设;生性谨慎,自司马懿掌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家族几度废立魏帝的事件。晋代魏以后,司马孚进拜为太宰并封安平王,晋帝司马炎对之尊宠有加,但他从不以此为荣而终身以魏臣自居,于泰始八年去世,谥号献王。晋势力在本系列登场后偶尔会被提到的人物,虽然身为一名忠实魏派但因其家族血缘以及史书归列的关系依旧应该属于晋臣的范畴;同时也曾有对历史更为通熟的人将司马孚比喻成一只狡猾的政治狐狸,不论跟着哥哥灭曹爽还是在曹髦被杀后对着尸体从容不做作的痛哭,无一没有显露出自己优秀的厚黑能力与自保精神。既然是这种定义的形象,我们或许认为司马孚还并非一定没有更多出现的表现性。直观地说司马孚最大的优势应该在于他能以多年侍奉曹氏皇族的便利出现在更先前的剧情舞台中,尤其是赤壁、汉中、襄樊这三个早期司马懿和曹操都有过表现的并存时代,司马孚作为一个敏感性较高又擅长探究情理的大局识别者,对自己兄长为人的了解也最为更深蒂固,由此来展开后续司马吞曹等故事的承上铺垫,达到与司马懿发生更多人物面关系的发展,并且这种关系看似亦敌亦友,还可以直接延续至正始之变以后;甚至是现在看来更为遥远不切实际,在上文有过探讨的曹真未亡架空路线,司马孚所有的人物心理情感:捍卫、预感、分歧、挣扎等都可以逐个得到体现,让这样的个性刻画变得有意义;只是所有的假设又只是建立在司马孚的双重身份上,一切在无双系列里实践的现实可行性还是需要官方自己对角色的认知和感觉,在此同时也无法确定司马孚究竟有无特别出众的人气,本人在此能做的也只是点到为止,毕竟这位人物就目前而言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有些陌生的。

  ★司马望:字子初。安平献王司马孚次子,最初曾跟随伯父司马懿征讨王凌,此后时常被高贵乡公曹髦亲近接待,司马家族把握大权时司马望因此事而感到不安,便请求外出任职,担当征西将军主督雍凉二州的军事。司马望在任的八年里,关中地区因为他的方针策略而多次挡下了姜维的进攻,到了泰始元年的晋代魏以后又过了三年,司马望在吴将施绩、丁奉分别进攻江陵、芍陂二地时欲前往助阵但还未来得及赶到敌人就已被击败和撤军,没有发挥出表现,包括在之后吴主孙皓即将率众攻打寿春之际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由于性格吝啬敛财,司马望死后被发现其家中金帛堆积如山,一时被世人讥讽;在演义中司马望最有名的是与姜维以阵法对峙,但却不敌对方,却随即立马想到蜀主刘禅的昏庸并以离间计成功迫使姜维回师。作为蜀汉后期的克星之一,司马望比起他的父亲司马孚而言相对容易登场,尤其是小说中对于他诸多抗蜀时期的描写描写,在长城、祁山、洮阳等多个战役有过表现以及解救邓艾的戏份,对出场性而言都极为有利;缺点在于司马望绝不可能属于名将名臣之流,史实上缺少较多独立有代表性的军事知名事迹,大致的人物经历与一些其他武将相同属于横向剧情影响的范畴,而且因为总体评价略带负面色彩的关系难以估计人气的受众面,和东吴潘璋较为类似,需要更多正面形象的刻画以及官方和粉丝的包容心。个性塑造上尤为便利,或许对魏晋这个无双武将数量还并非特别饱和的新进势力来说,司马望这样的人物有待以后还是可以存在一些商权空间的,加上如果是发展灭吴主线他也完全有理由能以延续出场来达到更多对阵容的填补作用。

  卫瓘:字伯玉。曹魏至西晋的大臣,在讨蜀之际被派遣为监军用以督察邓艾钟会的军事行动。卫瓘在司马昭下达发布反间计铲除姜钟邓三人时,作为主要执行人先后带兵抓获邓艾父子,并在钟会与姜维欲反乱之际将其歼灭;又派遣曾与邓艾有旧仇的部下田续在绵竹西一带伺机连同一并斩杀邓艾邓忠与师纂。蜀亡后西晋得以建立,卫瓘历任青幽州刺史,成功化解边境威胁,后入朝为尚书令又升任司空。永平元年晋惠帝即位后与贾南风对立,不久,贾后唆使楚王司马玮矫诏诛杀卫瓘,其与子孙九人均遇害,终年72岁。卫瓘的主要外战事迹除了执行反间计以外,还有离间乌丸部落的少数名族,这些戏份对本作而言可能难以受用,主要由于钟会和邓艾属于晋势力的重点主打人物,原则上完全还原历史情节的可能性较小,应该更偏于一些武将正面的描写,这点就类似于本作历代五丈原之战都没有被诛灭的魏延一样;然而钟会之乱出现的时间段也是令人较为为难的,如果是现今打从攻下蜀汉为止的剧情线可能最多只能作为一个外传性质的小章节,也就表明了卫瓘的出场时机更为尴尬,再加上现已参战的贾充在个性张力上与之相接近,而且卫瓘也未在后期的灭吴战役作出过活跃,确实没有太多无双化的必要。

  王基:字伯舆。曹魏后期将领,文武兼备,曾在夷陵随王昶讨伐吴将步协,并主张紧逼夏口使敌人不能渡江,整顿军队调理教学制度受到南方人士的称赞。此后,王基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中表现卓越,看出被敌方胁迫起兵的百姓并未上下同心的弱点,当机立断以迅雷不及耳的速度占据南顿城让毌丘俭腹背受敌;到了诸葛诞叛变之际,王基再次提出了与此前相反的论点提倡大军岿然不动,在有足够自军力量的基础上避免随意转守阵地而影响已经储备的士气,与陈骞领兵围困寿春,结果诸葛诞也因长期的干旱而与属下产生分歧最终走向败亡。公元261年太守上表孙吴邓由要求投降并希望魏国出兵伐吴,有先见之明的王基看出了这一猫腻,迅速向司马昭陈述想法,结果邓由果然没有任何举动,但就在这年的四月王基不幸逝世,谥号景侯;生前也多为朝政作出贡献谋划,撰写《时要论》讥讽曹爽的败坏等事迹。王基虽然是一个优秀的武将但他在登场条件上的不易却十分明显,军事活跃相对不多,代表性的出众表现全部集中在了两次淮南之乱,在这些战役里有许多共同出场的人物,难以体现一定的自身独特性;另外王基在史书有记载的性格特征除了擅长军计以外,似乎只有他对于双亲和义父的尽孝与报答,整体形象的设计以及在魏晋主剧情的作用定位在概念上可能并不是很容易着手,这就使原本给人感觉就本本分分恪守规章的王基在无双化的合理性上变得有些游中;何况如果是司马兄弟好友这一身份的角色,前文有过分析的陈泰又很可能会比王基更先出任。而且个人认为不论从王基的气质还是各种方面的表现看,也似乎始终能感受到一丝同样在邓艾和太史慈身上也见过的影子,只是因为无双系列的特殊性,王基的出现又并非一定能在诸多其他武将中树立异彩的标杆,这是绝对可以肯定的。

  王昶:字文舒。魏国政治家、将领,早先为曹丕的文学侍从,后来成为洛阳典农并撰著《治论》、《兵书》等制度与建议为国家内政作出完善填补的作用。公元236年魏明帝曹叡下诏求贤,能力出色的王昶被司马懿应选,此后更是看出了屯军地势的不利而将政府据点由宛城迁移至新野,开垦农田积蓄粮食,并在多年后主动提出袭击东吴内部混乱之际的江北地区,渡水进逼江陵,开凿大路用疑兵的计策顺利击败朱然之子朱绩,后担任征南大将军,在文钦、毌丘俭、诸葛诞叛乱之际随军抵抗,战后增邑千户升至司空,在甘露四年去世,谥号穆侯。王昶和王基的情况也颇为相同,甚至在两次淮南起义中相比之还并未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从两者史料细节的记载看就可以得知;江陵一战的表现的确是一个王昶在军略成就上的闪光点,不过人物的主要贡献还是集中在对于治国的改善和尝试上,这也可以从他在曹爽死后向司马懿陈述的五条方案中看出来。

  陈骞:字休渊。司徒陈矫之子,曹魏至西晋时期武将。为人朴实有智谋,自出仕以来历任尚书兼多个地区的太守,并以良好治理而闻名。不久获封安国亭侯,在蜀国从陇右进攻时以尚书的身份击破敌军。甘露二年诸葛诞发动叛乱,陈骞又担任安东将军跟随讨伐,胜利后在多个地区督掌军事并拜征南大将军。几年后授钺率领军队攻下了东吴在长江北岸的据点之一枳里城,并将涂水地带的吴势力部队击败。到了晚年,陈骞在一次入朝时更曾提醒司马炎认为胡烈、牵弘二人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并非镇治边境的理想人选,另觅良将方才上策,但司马炎表面对陈骞作出了认可实则并未采纳,不久后边疆果然遭遇外族的冲突,胡烈牵弘纷纷亡于此战,并过了很长时间祸乱才被平定。陈骞在作战戏份的数量上看似还不及王昶王基,能被用以无双剧情的事迹较少,人物的特色大多集中在为人性格与处事的表现,应该说是很难得到更多发挥可能的。

  州泰:深受司马懿赏识的曹魏武将,《三国志》记载其“好立功业,善用兵”。州泰为人孝顺,曾因父母亲的离去而守丧九年,小说中有一定出场篇幅,在诸葛诞之乱时表现出色,与石苞合作击败朱异等人。史料也曾写到州泰随司马懿讨孟达于新城,后来历任多个地区的太守统括江南,此外再无更详细的事迹,应该不能算是位名将,无双化不是很容易想象。

  石苞:字仲容,曹魏至西晋开国功臣。青龙年间在长安卖铁为生的石苞邂逅了司马懿并接连担任东莱和琅邪太守,到了嘉平四年司马昭率兵攻东吴时一同随兵出征,由于诸葛恪在东兴的迎击许多将领都践踏溺水而死于浮桥之祸,唯独石苞安然全身而退。五年后诸葛诞又在寿春叛乱,石苞大败前来支援的吴将朱异,并在司马昭逝世后奉命镇守淮南地区,被监军王琛陷害而遭到司马炎怀疑,尽管羊祜坚信石苞不会谋反,但司马炎还是以伐吴为由派遣司马望和司马伷暗中移驻寿春对石苞进行试探性的征讨,石苞知道此事后听从了属下孙铄的建议主动离开军队并在都亭待罪,让司马炎相信自己没有叛国之意,不久相见后也只有自责并没有埋怨对方。石苞作为一名后期司马家族的心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武将,不过其实他的大体情况也和陈骞等人极为相似,在三国题材中的人气并不高,参战经历不算特别丰富,与现有人物间的关联互动也并不发达;然而石苞小时候因其不拘小节的豁达性格被人称为“石仲容,姣无双”,再加上司马懿曾经因石苞的好色而对他的忌惮,这些特征虽然有助于提升更多的形象但在前期没有太多与司马家主力大敌蜀汉的交战可以说是石苞出场的决定性弱点。

  徐质:徐质为魏国猛将,手持开山大斧,在铁笼山之战时期活跃,几回合内击败廖化张翼,后被姜维用木牛流马之计杀死。史实还曾斩杀张嶷,夏侯霸曾评价其“司马昭手下一勇夫尔”。大致和王双类似,只在短期一时间内活跃。

  马隆:字孝兴。西晋时代名将,兵器革新家。最大的成就为曾在公元279年正月改进兵器并于河西一带平定鲜卑的敌军部落,大战中斩杀对方首领秃发树机能,讨平叛乱;之后平安镇守凉州十余年,官至东羌校尉,并著有《风后握奇经》一卷。与无双系列脱节较大,有兴趣的话可以熟悉一下。

  庞会:全名不详。魏国名将庞德之子,演义曾写到庞德在出征樊城前曾与妻儿诀别,之后到了蜀灭前夕便随钟会一同参与出征。《三国志》也记载过庞会在破蜀以后几乎屠灭了包括关兴之子关彝在内的整个关家后族,为父雪恨而被提起。个人认为庞会并不容易成为无双武将,原因在于他的历史事迹很少,除上述以外只有参与诸葛诞讨伐的记载;另外庞会实际上与关平关兴等人几乎毫无瓜葛,时间线的落差尤为明显,如果是以成都之战为舞台也最多能与半原创人物的关索、关银屏产生一定交集,戏路发展的前景比较有限,需要依靠架空所构思的许多细节才能得以撑起人物。虽然就目前看庞会必然是一个有些戏剧化的人物,但无双化的问题也由于多方面不同的因素而难以成为现实。我认为现今如果可以出现一些以他为主,同时又大幅度渲染其与关家仇恨的小说或漫画,或许可以带动一些角色的知名度和人气,因为庞会毕竟不是一位响当当的开国大将,自身的精神面貌以及气质都给人一种更偏于个人化,但对于魏晋时期大局的变化却不能产生很多有利影响的感觉。

  胡遵&胡烈&胡渊:父子孙三人皆为魏灭蜀时期活跃的武将。胡遵曾随司马懿讨伐辽东,在东兴之战被丁奉击败,此后又在司马师的带领下讨伐毌丘俭的叛乱,与王基并力攻破项城,死后追封为车骑将军;胡烈字玄武,胡遵之子。最初有随军伐蜀的记载,在钟会叛乱之际收到了旧部丘建的告密,暗中与儿子胡渊里应外合反击钟会,后又担任秦州刺史,抵抗反乱的河西秃发部落,在恶战中遭围困而阵亡。两位人物登场价值都比较小,戏份不算太突出容易被忽视,活跃时间段又没有延续至灭吴,可以肯定考虑他们的可能性很小;同时作为亲自与卫瓘一同击杀钟会,最后在八王之乱时死于司马颖之手的胡烈之子胡渊处境也一样。因为剧情表现的关系胡氏三代在无双里的登场性都不是很大,除了下面即将介绍的胡遵另一位次子胡奋。

  ★胡奋:字玄威。胡遵之子胡烈之兄。胡奋性格开朗善战,曾随军平定公孙渊在辽东的叛乱,以及与陈泰邓艾等人共同参与解救狄道王经击退姜维。甘露三年,魏国叛将诸葛诞在寿春陷落后向外突围,被当时的大将军司马胡奋部队击杀。此后平定匈奴爵位连连上升,在泰始末年因女儿胡芳被司马炎纳为嫔妃而成为西晋的皇室外戚;后来又出兵夏口与王浑等人一举攻克吴国据点江安,成为西晋统一的一大功勋。晚年好读书好撰文,口碑颇佳并深受晋武帝司马炎的器重,于公元288年左右病逝,谥号壮候;胡奋其实在小说中相信各位也有所耳闻,在攻打东吴之际反对杜预的急袭策略,但被对方以“破竹之势,数节之后,迎刃而解”而驳回。胡奋相比胡遵胡烈最大的优势就是参与了晋灭吴战役,这是难能可贵的,对晋势力以后的发展有不少作用。胡奋是胡氏三代里唯一在《晋书》中立传的人物,历史地位相对父亲和弟弟要高上一筹,在活跃期可以延续至吴灭亡以及淮南击破诸葛诞这两大戏份的前提下,就算早期的戏份并不多也相对容易补足,一方面能和诸葛诞产生互动,使后来淮南叛乱的剧情更生动更有戏剧化;不过就像之前所言胡奋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后期的晋灭吴,如果只有现在到钟会之乱为止的剧情那便不会太早上场,所以保守估计目前只作为备选来说或许胜过胡烈等人,从所有方面看我觉得都是合情合理的。

  ★王濬:字士治,晋灭吴时代名将。王濬主要活跃在西晋建国以后,能力曾被羊祜认可,在治理河东以后担任巴郡太守,于公元279年上书请伐东吴拜为龙骧将军训练水兵,出击至成都一路破铁锁除铁锥,连克西陵、夏口、武昌不久直抵建业完成统一大计。这些段落在《三国演义》的最后一话中也有过描述,王濬用竹舟插立燃烧的草人,顺利破坏了东吴奸臣岑昏所计划的铁锁阻船之策;不过实际上在这场重大战事的背后,王濬还曾遭到了最初作为曹爽部下,后来受到提拔在伐吴之际开仓赈济荒民的安东将军王浑的嫉妒,原由是因为当时王浑率先击破孙皓的中央军队按兵不动,而王濬却在最佳的时机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建业接纳了素装出降的孙皓,王浑认为王濬没有听从他的调度,在灭吴胜利后深受敬仰推崇而感到心中不满,更是要求押王濬回府,在当时受到讥讽。应该说王濬在无双系列的登场性由于自身的出现太过靠后,以及晋势力又主要以灭蜀之前为重心的关系很难得到保证。除了可能因高人气角色陆抗而带动的羊祜,以及在早期与钟会邓艾之间有一定关联的杜预或许勉强存在参战的理由,其他一些活跃于晋朝成立后的武将在这样一个三国主题的游戏作品中登场其实并不合题意;只是如果是单方面考虑增加人物而言,身为曾被羊祜杜预都有过信任的头等伐吴元勋王濬又绝不是没有可圈可点的资格。王濬为人清峻严正,在《晋书》中也有写到他的战船刻满了鸟兽巨龙,而王濬的小字又叫阿童,下属的军队成员有很多是过去被自己所保全而成长的男婴,更是有“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这一在当时极其有名的童谣,可以说王濬与“童”字是十分有渊源的,非常便于概念上的大体设定,正能量的成份又很多;只是前文有所顾虑的问题也必然很难回避,可以肯定的一点即使是无双化的可能性王濬也确实要远远大过于王浑,一方面他也是小说中篇幅相对较多的最后一位出场武将,而且在主线故事的末尾期也必然完全没有必要刻画他与王浑间的不合,这种早已大大超出了三国时间界限的剧情。另外同样参加伐吴之战的胡奋如果优先登场,原则上对王濬的出现也是一种戏份相重的障碍,存在一定戏份替代的可能。

  总结:魏晋作为一个本系列6代才引进的新势力给人们的感觉相对惊喜而陌生,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以三国为题材,又已有好几年发展的游戏中,如此的横空出世也将意味着主线剧情会有更多向后延伸的空间。不过关键问题还是在于我分析司马炎王濬等人时说过的这个势力必须做到的一点,那就是绝不可本末倒置,毕竟晋国本身就不能算是三国全篇故事的重点,越是往后的人物和情节就越难以受到瞩目和大众的关乎度,只是由于为了将一统天下的话题更为深入又或许是不会被回避的。在此而言尤其还是较为看好像陈泰、邓忠、司马望等几位活跃时期在蜀汉灭亡以前的武将,而羊祜和杜预因为名气程度的关系对人物的登场也有一定推动;文钦和司马孚较为不同,需要进行一些特别的刻画才能存在表现的必要,尤其是文钦这一非常另类,登场把握又很微小的角色。而像上文没有特意进行分析的如荀顗、裴秀、张华等人主要成就几乎都属于文学内政的范畴,军事方面的战绩与献策过少,甚至远不及曾经的钟繇;此外还有如在司马师时代有过活跃的王肃,以及曾提出反对伐吴但未被接纳的傅嘏等人也都是较为类似的情况,他们包括毌文之乱在内的大多数戏份理应都可由王元姬替代出演,甚至是之前有作介绍的王基也亦是如此,何况游戏中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也差不多的确是这样的感觉。最后本人相信即使到了无双系列的世纪末,魏晋无双武将的总体人数也必然应该远小于曹魏,因为35系列的初衷是绝不可遗忘的。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真三国无双专区

责任编辑:Shy夏夏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本文是否解决了您的问题

游民星空APP
随手浏览游戏攻略
code
单机游戏下载
休闲娱乐
综合热点资讯
游民星空联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