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时起,我们有了三国猛将能1挑1000的错觉?

最后的防线
2017-08-30 15:40:46 浏览:0 0

  装备上的种种优势,使武将在面对少量杂兵时,大体可以做到有恃无恐。另外,与普通士兵相比,他们还有着更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更出色的身体素质,这些都会在小规模的交战中带来优势,并帮助其在战场上化险为夷。事实上,如果分析三国时代武将的生平,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出身大体可以被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出身行伍,并因为在战斗中表现优异而获得提拔,而另一类则出身于豪强之家,并且很早就开始带领队伍。

  在前一类武将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吕布和赵云。在《三国志》等史书中,对他们的出身只有草草几笔,这表明他们绝非来自显贵之家——因为按照当时的叙事习惯,对于家世显赫者,史书中都会专门的着墨。比如,在袁绍的传记中,就在开头部分提到他“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至于另一些的出身虽然并非特别显贵,但也通常会对其先祖的地位有详细的描述,比如说诸葛亮,在其传记的开篇就提到:“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游民星空
在当时的三国武将中,吕布无疑是其中最为骁勇的,这与其早年在边境与匈奴人的较量不无关系

  但另一面,在吕布、赵云等人的传记中,相关的记录则是一片空白,这表明他们极有可能出身于贫寒之家——后来,他们之所以获得提拔,则完全是因为战场上的优异表现。先来说吕布,他是五原郡九原县人,在东汉的版图中,当地已经非常靠近北部边境。在东汉末期,随着国力衰退,北方的边防也相当空虚,而在吕布所在的五原郡,匈奴的骚扰更是此起彼伏,也正是在此期间,吕布因为武勇得到了郡守丁原的赏识,先是被任命为主簿,后来凭借战功晋升为骑都尉,也就是郡内的骑兵指挥官。

  同样,赵云的出身也与之大致类似,他生于今天河北中部的常山郡,在黄巾之乱期间受到百姓推举,率领义兵投奔公孙瓒。随后,他又成为公孙瓒麾下精锐“白马义从”的成员。这支部队在史书上也有极高的曝光率,并参加了同北方少数民族以及袁绍等势力的战斗。

游民星空
《三国志》系列游戏中的赵云画像,作为公孙瓒“白马义从”的成员,其个人的战斗力,在当时的战场上也是出类拔萃的

  作为精锐部队的成员,从体格等角度论,这些将领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另外,频繁的战斗也给了他们极大的锻炼。虽然后来由于职责所在,他们更多是在后方指挥整个战局,但在史书上,他们也留下了不少亲自冲锋陷阵的经历。比如219年、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期间,赵云就曾亲自率领几十名骑兵突击过曹军的先头部队,并救回了负伤的部下;同样,吕布也曾多次出马,身先士卒击溃了敌方军队。

  上述事例意味着,这类武将确实有着高超的作战素养,但同时,正如我们所见,他们其实极少单打独斗,就以前面提到的赵云和吕布为例,在其冲锋陷阵的记录中,史书其实都提到,其周围一定的亲兵作为掩护,而这些亲兵的装备往往是最精良的,可以被看做是决定战局的重要砝码。换句话说,真正在战场上能做到“以一敌百”乃至“以一当千”的,其实不是这些武将自己,而是他们指挥的一小支精锐队伍。只是在后来,作为史书上的配角,这些亲兵的作用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只有武将本人的事迹流了下来,这一点再和民间的传说相结合,最终造就了将军们以一当千的神话,并成了后来小说和游戏中各种情节的源头。

为什么文艺作品会主动对武将施加Buff?

  至于前面提到的另一类将领,在战斗经验上其实完全不及行伍出身的职业军人,其成为将领的原因非常简单:他们是群雄的代理人,彼此间有着利益交换。具体而言,他们可能是某个地区的豪强大族,并在军阀混战中投靠了一方势力,以进行某种政治上的交换;他们也可能是群雄的亲信,并在军队中扮演着命令的执行者。换言之,这些将领之所以拥有军事指挥权,并不是作战能力特别突出,而是他们拥有的影响力,或是对上级的绝对忠诚。

  但出于剧情上的安排,他们还是有不少人被各种作品塑造成了猛将。这一点最明显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和夏侯渊,在《三国志》中,他们的主要角色并不是猛将,而是曹操本人的亲信。另外,如果审视相关的记录,你会发现,他们不仅极少冲锋陷阵,甚至军事素养也少有亮点。

游民星空
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在中箭后,“拔矢啖睛”、斩杀吕布的部将曹性的情节,无疑是给人印象最深的桥段,夏侯惇的勇武从中也可见一斑。但在历史上,夏侯惇的角色更像是曹操的左右手,成就也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

  在这方面,夏侯惇的例子尤其明显,在《三国演义》中,他单挑过吕布,击杀过徐荣,即使在一只眼睛被射瞎之后,还杀死了吕布的部将曹性。但历史上的夏侯惇则完全不同,他并非以勇武见长,在《三国志》中,其作战也是以败绩居多。相反,其历史上的成就更多体现经营大后方上,比如说,他在担任陈留太守期间修建了太寿陂,将数千亩荒地变成了良田;而在官渡之战中,他实际是帮助曹操管理着黄河以南的地区,并为胜利提供了后勤保证。

  同样的情况对夏侯渊也完全适用,《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述是“弓马娴熟”,并站杀过龚都、成宜、杨任三名敌将,但在正史中,对其亲自冲锋陷阵的描绘却极少。不仅如此,此人的军事素养也值得怀疑。在定军山一战中,夏侯渊带领士兵离开大营,试图修补受损的鹿角,结果在混乱中被黄忠斩杀。曹操在《军策令》中就曾说:“渊本非能用兵也……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这实际也是在批评,其犯下的错误实际相当低级。

游民星空
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渊是一名弓马娴熟的勇将,但其在历史上的军事素养实际非常值得怀疑

  这种修改的原因主要在于剧情安排,它们实际是在为“单挑”和“无双”服务:毕竟,在文学作品中,它们始终是一个章节的亮点所在——它们能打破沉闷的叙事,勾起观众的兴趣,进而提升作品的吸引力。但另一方面,作为一部历史类小说,其受到的制约又相当多,比如不能让史实出现错乱,或者让历史人物提前登场等。

  此时,为保证故事足够诱人,作者们只能修改一些武将的属性: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因为按照《三国演义》的逻辑,一个势力的兴起,往往与麾下有众多骁将有密切关系,但另一方面,在曹操起兵之初,其得力干将只有夏侯氏兄弟、曹洪、曹仁等几人——在正史上,他们的个人武力都少有亮点。如果以历史为蓝本来写《演义》,那么,曹操的崛起就显得很不合理,而且在相关的章节中,也会缺乏相应的高潮段落,从而形成一个艺术上的困局。

游民星空
华雄在历史上只是董卓麾下的一名骑兵将官,后来被孙坚的军队所杀,但在《演义》中,为了突出关羽的勇武,它便被作者塑造成了具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

  在这种情况下,夏侯氏兄弟实际是被强行筛选了出来,进而获得了战斗力的Buff。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另一批武将上,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在史书上记录甚少,但在《演义》中却表现高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董卓的部将华雄,在历史上,他只是一个“骑督”,也就是中下级的骑兵指挥官,但《演义》中却有了万夫不当之勇。当然,论具体原因,他们又和夏侯氏兄弟略有差异,小说里渲染这些人的勇武,固然为了创造更多的“单挑”环节,但也是为了衬托主要角色的伟岸——既然华雄都能连斩祖茂、俞涉、潘凤等三员大将,那么,斩杀华雄的关羽,就一定是宛如战神下凡了。

结语

  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在过去1800年来,三国武将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已经从当年的将军和武士,变成了如今的英雄和战神,同时,人们也一直是在根据自身的需求,不断对其事迹进行着演绎,这也是为什么,与史书中脸谱化的记录相比,今天我们眼中的三国武将反而更有血有肉。

游民星空

  这一点,也在各种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无论是光荣的《真三国无双》系列,或是最新的国产策略手游《三国志2017》,每一种作品都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其进行书写——不管其中武将究竟是足以横扫千军,还是仅仅为大军提供了战斗力加成,这种多元化的解读并不仅没有让历史被扭曲,反而构成了三国游戏风靡至今的原因——因为在其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对其进行诠释,而这些诠释,又不断丰富着三国系列的内涵,并令其成了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游民星空

上一页 1 2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从何时起,我们有了三国猛将能1挑1000的错觉?https://imgs.gamersky.com/pic/2017/20170830xtn_162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