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陆上战列舰”:钢铁、引擎和重炮的终极狂想

最后的防线
2018-08-11 19:19:43 浏览:0 0

  附近的街机厅老板虽然已退休多年,仍对我当年玩《彩京1945》和《合金弹头》的情景津津乐道。当时,我甚至会反复通关一部作品,甚至在许多场景中故意死去。“你究竟是怎么想的?”老板如此问我,而我只是笑而不语。

  其实,在根本不知道“设定集”为何物的年代,我只想仔细注视一下在关底出场的庞然大物,它们的造型是如此激动人心,在被主角终结前仿佛无可抵挡——这些都满足了一个男孩对武器的所有期待。

游民星空
《合金弹头2》第四关的Boss——它的官方全名叫“水陆两用杀戮蹂躏车辆‘Big Shiee’”,是整个系列给人印象最深的Boss之一,其原型是高达中的陆地战舰、“宇宙战舰大和号”以及二战日本的“长门”号战列舰

游民星空
在《打击者1945》系列中也有许多类似的陆地巨舰,这里就是第二代的一个Boss——“Galiath”——一座巨大的轨道要塞。另外,该系列的boss都具有第二形态,在本体被击破后,其核心会变成一部巨大的机甲,继续同玩家作战

  本文所讲述的,就是这些从未离开绘图板的、庞然大物的故事。事实上,对这些巨大机器心驰神往的不只有笔者一人,自工业革命开始、轰鸣的机器改造了整个世界时,人们便下意识产生了一种敬畏感。

堑壕终结者

  1874年,俄国科学家布连纳曾绘制出了一张惊人的蓝图——巨大的“履带式防弹车”,这种车辆由9节车厢组成,彼此就像列车一样用铰链连接起来,它就像蜈蚣一样,可以在崎岖的战场上行驶。同时,该车辆的侧面还安装了装甲,火炮则从前方和两侧的炮位中伸出。在说明书中,布连纳这样写道:“本设计有战舰般强大的防护和火力,必定能在战场上发挥重大作用。”

游民星空
布连纳的“履带式防弹车”,后来诸多“陆上战舰”设计的雏形

  事实上,布连纳的设想并不是一个孤例。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高潮,技术进步也把人类的想象力推上了新台阶。但和如今追求简约的风格不同,当时的人们强调“大就是美”,公众普遍相信:机器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不仅如此,这些机器本身还是一座纪念碑,是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象征。

  在进入20世纪后,由于复杂的国际局势,这些设想付诸落实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在军事和科幻期刊上,类似的设计已不再令读者陌生。其中一个例子被刊登在了美国的《河滨杂志》上,在文章中,作者构想了一场未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一个国家只用了13部“陆上铁甲舰(The Land Ironclads)”就迫使敌人放下了武器,文章的结尾则提到:“体面的文明击败了优秀的战士。”

游民星空
《河滨杂志》中绘制的“陆上铁甲舰”插画,在作者的笔下,一个国家只用少数车辆便赢得了一场战争

  撰写这篇文章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科幻作家H.G.威尔斯,虽然不是一位职业军人,但他仍富有前瞻性地看到了重型机器的作战价值。在20世纪初,以机枪、重炮和铁丝网为主导的战争形态已经成型,许多战例向世人表明,在枪林弹雨中,前线将变成普通士兵的绞肉机。为减少伤亡,军队迫切需要一种新武器,而兼具厚重装甲和强大火力的“陆上战列舰”,就很可能是它们的表现形式。

  走在最前列的是英国,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催生出“坦克”这个发明。但在立项阶段,他们曾考虑过众多的方案,其中一些俨然科幻插画的翻版:这些庞然大物重量达到了数百吨,在侧面布置了大量的机枪和重炮。

游民星空
由英国航空部队军官托马斯·赫辛顿(Thomas Hetherington)提交的战车设计,它重达数百吨,试图通过其沉重的装甲和体格翻越堑壕,摧毁敌军防御

  然而,这些设计超出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最终被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取代。但即便如此,在早期的坦克身上,人们仍然能看到“陆上战列舰”的影子——它们安装了大量的炮廓炮和机枪,用侧面对敌作战,同时,它们的名字也是耐人寻味的——“Landship(陆上战船)”。

游民星空
坦克最初问世时的样子,它们身上仍有不少军舰的影子

  诞生之初,坦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防护薄弱、火力不足、还经常陷入堑壕:为克服这些缺陷,一些工程师始终保持着简单粗暴的思路——这就是把坦克造得更大。他们计划用质量换数量,哪怕这些坦克数量不多,也可以凭借火力和装甲优势主宰战场。

爱德华·格罗特:战车界的奇爱博士

  正是因此,在一战结束后,“陆地战列舰”逐渐从科幻杂志上的插画变成了严肃研究。而在由此诞生的众多项目中,有一个人始终扮演着“教父”般的角色,这个人就是德国工程师爱德华·格罗特。

  事实上,格罗特本人的工作经历,甚至比他设计的“陆上战列舰”更为传奇。对格罗特的早期生涯和教育背景,历史学家们几乎一无所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在1920年代取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同时还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一个亲共产主义的左翼党派。

  正是这一点,让他很快被苏联政府看中,在1920年代末,他登上了东行的列车,前去为红军设计新式坦克。

游民星空
1931年、在列宁格勒的AVO-5设计局,爱德华·格罗特博士(前排正中)与同僚们的合影,其中前排右起第二人是设计局的局长尼古拉·巴里科夫(Nikolai Barykov),他后来一手主导了T-28、T-35和T-100等几个多炮塔坦克设计项目

  在接手工作之初,格罗特便毫不掩饰他对“陆地战列舰”的热情,他的设计无一例外,都拥有强大的武器、厚重的装甲,并采用了多炮塔设计。和许多工程师们一样,格罗特认为单炮塔坦克存在缺陷,它们只能对付一个目标——鉴于复杂的战场环境,他相信,更好的设计是为坦克安装多个炮塔,这样它们就可以与四面八方的敌人作战。

  另外这种思路也迎合了苏联领导人的审美趣味:他们需要的不只有武器,还有红色政权的力量象征,正是因此,尽管格罗特的设想完全超出了苏联的工业水平,但始终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

游民星空
规模宏大的苏联工厂:在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之后,苏联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大型坦克的诞生也是出于这种动机

  格罗特的第一个项目便不同凡响,这种坦克被称为“格罗特坦克(Tank Grotte)”,它的官方编号是T-22,全重达到了25吨,44毫米的装甲可以抵御当时大部分的野战炮和反坦克武器。同时,它还安装了一门76.2毫米主炮和一门37毫米副炮,在当时是破天荒的火力。

  但细节上,格罗特坦克却问题丛生,由于亲自设计的电动机功率有限,T-22的炮塔经常无法正常转动,其炮塔内的空间也相当局促,导致许多武器无法正常开火。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格罗特坦克”的照片和侧视图

  1931年,作为一个缺乏前途的项目,T-22戛然而止。但格罗特的团队却没有受到牵连,在他们的影响下,建造“陆上战列舰”的狂热有增无减。其中最著名的衍生品是T-28和T-35多炮塔坦克,战前,它们曾在莫斯科的阅兵式上频繁亮相。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苏联装备的T-28(上)和T-35多炮塔坦克,它们充当了战前苏联军事实力的象征,虽然原始设计模仿自英国的同类产品,但格罗特团队的人员在其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在工程师们眼中,它们还远远不是坦克最理想的形式

  这两种坦克我们不多做赘述,因为它们的故事本身都可以独立成篇。其中前者拥有三座炮塔,后者的炮塔则达到了五座——它们共同构成了战前苏联陆军力量的象征,另外,在工作期间,格罗特还和当时苏联红军的灵魂人物——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也催生了另一些更为前卫和激进的项目。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合金弹头2专区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揭秘“陆上战列舰”:钢铁、引擎和重炮的终极狂想https://imgs.gamersky.com/pic/2018/20180810xtn_162_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