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龙大哥也是神烦,大家的视听也估计快被整天的“duang”“Duang”精神污染了,成龙大哥自己倒是很有量,还在微博发了“Duang”果断自黑。不过想想从很早起,这种象声词就被网友们所津津乐道,恶搞起来也是不厌其烦,甚至还为之自创出了汉字,不过你知道吗,不只成龙的,连小沈阳的“pia”都早就有专属汉字了。
2009年春晚火了小沈阳,也火了一个pia字,piapia地引发了网上造字热,非要为pia新造一个汉字不可。(另有80后妈妈想给自己的宝宝取小名叫“piapia”而遭遇困难)先造出了【口爬】(“口+爬”)、【口片】(“口 片”),这两天又出了个【皮夹】(“皮 夹 ”),据说取“皮夹”意,皮夹里的钱很多,数得piapia的,不差钱。
其实,这个pia虽然没有汉字,但是却绝不是个生僻的音,至少在北方是个时常被挂在嘴边的音,历史悠久。记得小时候玩的一种四四方方的纸牌,就叫 “pia叽”,玩法是对方把一张牌摆在地上,另一方用另一张牌使劲的甩出,试图用风力和摩擦力使地上那张牌翻过来就成自己的了。现在想起来这个“pia叽 ”是用形声构成的名词,因为甩出的纸牌落地的时候就是pia的一声。再有,小孩子模仿打枪射击的声音也是“pia、pia”(有时候浊音bia、 bia),或者模仿打耳光的声音也是pia,所以现在网上有网友用pia表示“打飞你”。
再说远点,上世纪50年代中,著名评书演员连阔如老先生在北京广播电台上说三国,描绘一个惊险的场景时说到“害怕”两字时,因一时口误把怕字说成了 pia,成了“害pia”。大师将错就错,楞说三国时代北方汉人在害怕时一哆嗦就会把“害怕”说成“害pia”,从此北京人就爱用“害pia”调侃“害怕 ”,并流传到全国,直到现在还是很流行,而且网上也有许多人喜欢写“害pia”。当然,上面所说的pia与小沈阳走路发出的pia、pia声调不尽相同,但是音素是相同的。
那么,pia的音使用范围这么广,真的就没有人尝试用汉字来表示吗?
西北作家张贤亮1980年发表的小说《灵与肉》中主要描写的是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许灵均的遭遇,在网上可以阅读下载。这部小说中有个配角名叫“郭蹁子”,是敕勒川上的牧马人,也是许灵均的邻居兼媒人。查一下汉典,“蹁”字读pián,指走路脚不正的样子。但实际上小说中的这位“郭蹁子”并非跛足,作者在“郭蹁子”第一次出场时这样描写:“七队的放牧员是个心直口快的汉子,平时爱开玩笑,人们都叫他‘郭蹁子’”。看来这个“蹁”很可能是网上输入时的误植,作者的原意是借用这个人物的这个外号表示他爱开玩笑。我手头没有1980年原著,但是却看过谢晋导演1982年根据《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从这部电影中人物对话中,观众听到这位“七队的放牧员”的名字是“郭pia子”,而不是“郭pián子”。从张贤亮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个pia字的意思是爱说笑话,与小沈阳不差多少。
那么,在张贤亮的笔下这个pia字到底是怎么写的呢?
看一看《牧马人》影片末尾的演员表,老演员牛犇饰演的这个角色是“郭【口扁】子”。所以,答案立刻出来了,这个pia对应的汉字是【口扁】(“口 扁”),其历史至少有28年了。各位网友不用忙活造字了,pia就是【口扁】。不信,去请教一下张贤亮先生就知道了h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