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室友多带些家乡特产。”“记得礼尚往来,不要让别人吃亏。”“实习的时候对公司领导要谦卑,记得加满水,多问候。”上大学和参加实习的时候,刘黎的父母总是在电话里跟她念叨这些人情世故。正在读大三的刘黎,每当需要取快递却没空时,她宁愿发帖花钱找人代取快递,也不愿麻烦同学帮忙。“麻烦别人就是欠人情,我更喜欢简单直接的金钱交易。”
德语系的杨峰,从小跟着父母去各种应酬局,接受人情世故的熏陶。“我的好朋友只占5%。剩下95%是普通和普通以下的朋友,更像可利用的资源。”他认为还人情复杂而麻烦,“现在的我们和上一辈不同,想从人情世故中脱离出来,活得独立一点”。
“年轻人真的不懂、不喜欢人情世故吗?我觉得不一定。他们排斥的是他们不喜欢的那部分,是无效的社交、无谓的社交、目的性过强的社交。”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认为,年轻人对人情世故的定义决定了他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