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浪财经报道,1993年到2004年,是日本经济的长衰退(long recession)时期,此时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失业率高企,这一代人也因此被称为“冰河一代”或“迷失一代”。
研究发现,即便在经济恢复后,这一群体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面临工作动荡和收入低迷的问题,即就业的“疤痕效应”。
事实上,“疤痕效应”在很多国家都可以被观察到,在不同国家的强度和持续性不同,不过就业体制较为僵化的日本,就业的“疤痕效应”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
近日,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Ayako Kondo在一篇研究中调查了从 “冰河时代”前的1987年到全球金融危机后的2013年近30年间,日本男性的就业变化情况,她发现,“冰河时期”之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相比“冰河时期”的新晋劳动力群体,就业更稳定、收入也更高,而且这种差异直到40岁时依旧存在。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部分源于日本劳动力市场上非正式就业(non-regular job)和正式就业(regular job)并行的双轨制,以及终身雇佣制度。
但在90年代长衰退开始后,日本失业率节节攀升,并在2002年达到了5.4%,是1950年以来失业率最高的一年,而这段时期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成了就业市场低迷最大的受害者。
大量研究表明,年轻时失业会导致晚年生活更可能遭遇长期性“创伤”,表现为工资降低、找工作艰难和机遇减少,还会导致他们在40、50岁左右时承受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英国斯特灵大学的Ronald McQuaid教授曾总结导致“就业疤痕”的几个因素,包括,雇主会将他们不佳的履历解读为个人能力不够;较低的就业起点还会导致他们累积的技能相对较少,信心也不足,而这些又会反过来降低他们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和职场野心。在日本,上述正式和非正式就业并行的、僵化的就业双轨制,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疤痕效应”。也就是说,毕业赶上经济衰退的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获得长期的正式全职工作的机会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