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渔村,因为簪花的习俗,迎来了新机遇。
簪花的走红,最早始于2023年赵丽颖的一组“簪花”照片,CCTV节目《开门大吉》放出了赵丽颖簪花照,这个造型爆火出圈。
明星效应持续发酵后,让原本以渔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蟳埔村,成为了新晋热门打卡点,涌现了一批“簪花女郎”。
“最高峰期,村子里涌入了50000多人。” 赵丽颖簪花梳妆师、簪花协会会长、泉州非遗物质文化推介人黄丽泳告诉我们,目前,簪花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第二收入,只有1600多户人家的蟳埔村,开设了200多家线下簪花店,由当地政府牵头,在泉州成立了簪花协会。
泉州文旅官博转发了相关微博,同时发文认证赵丽颖簪花实力出圈,感谢赵丽颖老师带火了泉州簪花,也带火了泉州这座城市,欢迎大家来到泉州,一起打卡同款簪花。
资料显示,簪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除了作为发饰之外,还常常被赋予了象征和祝福的寓意。
泉州簪花融合了本地的文化元素,不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泉州蟳埔村,无论是巷子里拍照的姑娘,还是街边满头银发撬海蛎的阿婆,都盘发梳成圆髻,系上红头绳,插着满头花,这套装扮叫“簪花围”。
“簪花围”始于宋元,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花香四溢的习俗承载了渔家人的情感与记忆,体现着蟳埔人的勤劳质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去年以来,淄博、哈尔滨等网红城市的出现,让各地逐渐掌握了流行密码。
而这些网红城市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来自多方的助推。但无一例外,起初都是通过社交媒体,搭配精致的图文视频或是网络段子,形成流量层面的多重发酵。
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当流量退潮,如何将流量效应扩大,真正带来城市综合能力的提升?
“文化是可以被推广的。”过去一年,围绕着版纳公主、敦煌公主、冰雪公主的出现,也出现了类似“流水线式公主”“网红妆同质化”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妆造写真,实际上也在带动着传统文化的传播。那为什么不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