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方的高温炙烤模式又提前。
6月9日以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年内首次区域高温过程,中央气象台已多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6月18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这也是6月7日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的第12个高温预警。中央气象台预计,18日白天,新疆南疆盆地、京津冀、山东中西部、河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37~39℃高温天气,局地可达40℃及以上。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某地若未来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就符合高温黄色预警标准,若未来24小时内最高气温升至37℃、40℃以上,则分别对应橙色、红色预警。2023年,中央气象台的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发布于6月22日,而今年发布于6月10日,极端高温天气出现时间早于去年。
广大网友会问,为何今年热得这么早?
专家表示,本轮高温主要是由高压脊引起,夏季高压脊长期控制北方多地,是一个较稳定的天气系统,其控制区域气流下沉、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加上空气干燥,白天气温容易快速上升。
同时,受低空干暖气团东移影响,华北、黄淮等地气温进一步升高,且高温持续时间长。
专家还表示,自去年以来,全球多地出现高温事件,这与厄尔尼诺现象有一定联系。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交替出现。
厄尔尼诺出现以后,从统计学上看它有多个方面,一个是大概率会出现暖冬天气;再一个是夏季的时候会出现北热南凉的这种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