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报道称,就读于湖南长郡中学的学生小凯,曾是从县城考到省会、被寄予厚望的“尖子生”,后来成绩下滑,今年作为物理类考生参加湖南高考,成绩为575分,被父母拒之门外。
高考后,因小凯未兑现“买手机后好好学习”的保证,沉迷熬夜玩手机、经常晚自习缺席,导致成绩下滑,曾经的尖子生成绩远低于预期,父母将其赶出家门,更换门锁密码、切断生活费。
11日凌晨,小凯告诉记者,目前他已经回到家中,有复读意愿。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男生所在高中曾为其提供免费住宿。
截至笔者发稿前,相关媒体报道称,当事人小凯(化名)于7月10日晚发布多条短视频,试图就网络上流传的诸多信息做出澄清。据他所言,自己的父母并不是在高考放榜之后才将其“扫地出门”,而是在高考前夕就不让他在长沙的住处居住。
小凯说,自己并没有用遗书来“恐吓父母”,写下遗书是真,但他没有轻生的念头,写完之后觉得心里舒服多了,没有想到家里长辈会看见。网传他因为整夜玩手机导致成绩下滑,小凯承认,之前确实经常玩到半夜12点或者凌晨1点,但不是整夜地玩。他也没有“砸坏家中电视”,曾经有一次情绪激动,砸了家里的一部分物品,事后也有对父母表示抱歉。
没考上985被父母赶出家,谁错了?对此,网友们各执一词。支持父母方认为,父母“寒心源于态度非分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凯浪费天赋,行为太多极端。批评父母方认为,父母的行为属于精神暴力,给小凯压力太大,指责父母唯分数论。
如此有代表性的事件出来后,迅速被推上了热搜。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采访时表示,孩子固然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才是最该反思自己行为的。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沉迷网络,导致高考没考出理想的分数,肯定很失望,采取这种方式可能也是希望给孩子一个教训,让他认识到问题所在。但实际上,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可能并不能够起到好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对待“熊孩子”像小凯父母一样,这是一个共性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熊丙奇表示。
这位教育专家还直言,对于学生沉迷于网络,实际上是要反思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培养学生习惯时起到的作用,是否给予了家庭的温暖。相比名校入场券,培养健全人格和责任感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