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简称为《完蛋1》)出人意料的火遍了整个中文互联网,并带动了诸如“浩浩妈”“郑梓妍”等角色的爆火出圈,成为了一款被万千玩家追捧的现象级产品。
昨天,《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2》(简称为《完蛋2》)重回战场,而它的成绩也没有让人失望。除了冲上了Steam热销榜前十的位置,获得了“特别好评”的首日评价外,《完蛋2》还凭借强大的发行能力,得到了Steam首页大屏与弹窗推荐的大力宣传,要知道,上一个能获得这些位置的国产游戏还是《黑神话》。
而《完蛋2》在社区、直播平台也引发了新一轮的热潮。大家都被“大小姐谢珂”“二小姐谢筱筱”等角色的精彩演出所吸引,深陷“情感旋涡”中久久不能自拔,整个社区也全然一幅“勃勃生机”的景象。
对于《完蛋2》来说,这份成绩可以说属实不易。
因为如今的《完蛋2》所要面对的市场早已和两年前截然不同——曾经的“蓝海开拓者”,如今面对的,是由自己掀起的滔天巨浪。
如果以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当年的《完蛋1》,它其实并不是一款完美的作品。
作为一款互动影游,《完蛋1》的剧情采用的是标准的“后宫爽文”模板,而只需要点几下选项,就能推进剧情发展的玩法也显然没有什么深度可言。虽然《完蛋1》至今的玩家评价依旧是“特别好评”,但还是有不少玩家指出游戏在关卡设计、剧情展开,故事逻辑等方面的问题。
但《完蛋1》当年之所以能出圈,其更多依靠的是对“男性情绪价值”的精准洞察与满足。爽文式的展开与明显的“擦边”暗示,满足了许多男性玩家对甜美恋爱的想象,精准击中了他们的兴趣点。而这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科幻片”式剧情,也天生适合在社交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与讨论。
此外,Steam平台的包容性也是《完蛋1》能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囊括了当今几乎所有类型游戏的“大熔炉”,Steam上的玩家不仅规模庞大,同时也足够垂直与细分,标签属性十分强烈。说人话就是,大家上Steam选游戏,就是看你的“长板”够不够长,能否满足他在某一方面的需求,至于其他地方的不完美,只要不妨碍到游戏体验,大家都是相当包容的。
换句话说,《完蛋1》在填补男性情绪价值的首创性决定了它的独特性,而Steam平台的包容性放大了它的优点,并掩盖了其本身所存在的其他问题。
因此,当蜂拥而至的效仿者从短剧/短视频领域转型过来后,带有所谓爽文、擦边元素的同类产品开始如AI生成般大批量出现,《完蛋1》爆火时所掩盖的问题才开始显现。
在大多数游戏中,剧情与叙事是围绕玩家所操控的主视角展开,所有的选择,后果都是为游戏体验服务;而这些跟风《完蛋1》的作品,基本都是沿用传统影视的线性叙事,角色服务于固定剧情,而非让剧情服务于玩家选择。
另外,游戏玩家更追求沉浸式的体验,对游戏的质量、细节要求更高,哪怕抛开内容同质化,这些跟风作品在演员演出、服化道、剧本质量、叙事方式、剧情分支上的参差不齐,也很难难博取游戏玩家的青睐。
所以,尽管在《完蛋1》之后,打着类似标题的同类作品层出不穷,甚至这些产品还会采用各种诸如卷6块钱低价,赴日邀请“老师们”出演的噱头进行营销。但真正能在热度与成绩上与之比肩的作品,仅有如今身陷舆论风波的《情感反诈模拟器》这一款作品。
从《完蛋1》发售至今的这段时间里,互动影游市场已经完成了从蓝海到红海的转变,在形成了一批固定受众之外,也变得愈发成熟。
总之,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揭示了同一个痛点:互动影游,最核心的永远是“游”。互动影游的核心竞争力并非“短剧式快消”,而是深度沉浸的游戏化体验——这也成为《完蛋2》破局的终极命题。
相比于一代致力于构建“亲密空间”的都市恋爱题材,《完蛋2》将舞台搬到了古代,并毅然挣脱了“二人世界”的舒适区,选择了更深度的“悬疑+恋爱”作为主题。
玩家将扮演一位灭门惨案的幸存者,深陷商贾小姐、异邦花魁、神秘刺客甚至名门贵女的爱恨旋涡之中。在这里,家国大义不再是故事背景板,它将会与个体炽热的爱恨死死纠缠,每一次的抉择,都可能令整个故事转向截然不同的轨道。
为了更好的展现这些爱恨情仇,游戏的开发团队提出了“互动产品就像人生,没有全知全能” 的命题,并为此在游戏中埋下了数十条隐藏的线索与故事,而《完蛋2》“情感线”与“悬疑线”双线并行的故事结构便由此诞生。
这些选择不再只是平行时间线下的多个故事,而是一次次割舍与抉择:在有限的时间中,你是会选择去陪伴心仪的女孩,还是选择去揭开隐藏在美好表象下的阴谋?专注于爱情,你可能会抱得美人归,但也可能对身边的真相与危险视而不见;而执着于真相,虽然能让你拨开往日的迷雾,但也可能会因此伤害到爱你的人,或者错过了真挚的感情,甚至孤独终老……
这并不是什么说教或者评判,而是开发团队对《完蛋》特色的清晰认知——在不同路径与结局的探索中,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可能性。
除了剧本与故事的改进外,深知当下市场现状的《完蛋2》还跳出了短剧/短视频那套“短平快”的打法,选择投入更多资源,去打磨游戏的演出质量。
演员阵容上,《完蛋2》采用了“核心老演员+人气新演员”的组合拳:钟晨瑶、郭馨钰等前作演员的保留,既延续了“郑梓妍”“夏天”“元柒”等角色形象在玩家心中的延续,也保障了IP情感黏性与基本盘的稳定;而王涵等拥有多部互动作品经验的人气演员加入,更是精准锁定了受众,将其在过往作品积累的玩家信任直接转化为对新作的期待。
另外,为了摆脱“收费短剧”的刻板印象,《完蛋2》这次并没有“闭门造车”,而是选择了与业内知名的影视公司进行深度合作。
从剧本打磨、场景搭建、服装造型设计,到镜头语言运用、灯光氛围营造与演员表演指导,专业团队的加入与指导让《完蛋2》的演出与如虎添翼。可以说,相比于依赖“网红脸”赚快钱,却因演员缺乏互动影游的经验导致表演僵硬、情感断裂的其他跟风作,《完蛋2》所表现出的演出质量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降维打击”,这既是《完蛋2》的独特之处,也同样是互动影游区别于传统影视的核心壁垒。
而在制作层面,《完蛋2》也投入了不少的资源。
对服饰与场景的考据级还原不仅服务于视觉审美,更深层绑定了“国风文化”的消费浪潮,契合玩家对“严肃叙事”的进阶需求。而对剧本与音乐的数十次推翻重制,则代表着团队对叙事节奏与情绪调动的极致把控,因为在“悬疑+恋爱”的复合题材中,音乐需同步叙事氛围来调动玩家的情绪,任何的违和感都将导致沉浸感崩塌。
最后,当同类作品还在局限于PC端时,《完蛋2》选择了PC移动双平台的打法,《完蛋2》不仅会登录Steam,同时玩家们也能在WeGame和移动端上玩到,让人能更轻松便捷的体验《完蛋2》的乐趣。
可以说,作为这一细分领域的开拓者,《完蛋2》显然要比其他跟风者更知道玩家们想要看到一款怎样的互动影游。相比于随便找个剧本拍一拍赚快钱,《完蛋2》完全可以说是有备而来。
早在一个月前的Steam新品节上,《完蛋2》就已经发布了Demo版,并获得了玩家们一致认可。如今发售首日的火爆,不仅验证了《完蛋2》的成功,更是对其明确受众群体,认真对待内容的又一次肯定。
它用“游戏逻辑”驯服了“影视叙事”,并在由自身催熟的“红海”中开辟出了一条新航道,并在大家已经厌倦同质化作品的时候,用游戏内容与质量,恰到好处的为玩家们提供了一场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而这种对内容与质量的讲究,我想也许正是《完蛋2》能大获成功的真正原因。
本文由游民星空制作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2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