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甲,才是男人的浪漫!”
你或许总能在互联网上听到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事实上,即便现在机战动漫的热潮已退,机甲文化也早已沉淀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独特记忆。在这段由钢铁洪流铸成的传奇之路上,“日式机甲”往往是构成我们记忆深处最原始的那份浪漫。
以高达为代表的日式机甲为何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符号,而这,也正是我们将要讲述的故事。
文章视频版:
任何科幻作品的本质,都是借未来的视角讲述当下的问题。以今天的标准看,“机甲”的相关概念已并不新奇;但倘若要对这一题材追本溯源,就必然会发现其承载着人类对社会的某种探讨与思考。所以现在提起机甲文化,人们大概率还是更习惯从日本说起。
从历史进程来看,日本机甲动画的起源与发展,或许可视为战后重建时期日本社会的一个缩影。二战战败与原子弹灾难的重创,促使人们对科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反思;社会对于科技利害关系及其长期效应的探讨,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潮。而从美国传入的科幻文化,恰恰就成为了其最好的表达载体之一。
机器人题材鼻祖——《铁臂阿童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的。手冢治虫借助阿童木这一超级机器人视角,对人与科技、工业与自然等多方关系的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即使如此,作为一个机器人,阿童木仍具有人类般的喜怒哀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而《铁人28号》中“可操控机器人”概念的提出,或许才更符合后世机战动画中对“机甲”的定义。
以现在的眼光看,《铁人28号》的“遥控操作”设定虽显朴素,却奠定了后世机战作品中“机甲可控性”这一核心概念,同时也是“巨型机器人”这一经典形象的起源。当比山高的巨型“人形兵器”被坏人利用,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可以说,这一时期机器人题材动画在开创性地提出多种设定的同时,也充满着对当时社会的思辨意识。
时间来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式机甲动画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期。一位名为永井豪的年轻漫画家在堵车时灵光乍现——“如果汽车能变形成人形,用双脚行走,或许就能解决堵车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一石破天惊的构想,正式拉开了日本动画界一个名为“机甲时代”的帷幕。
严格意义上讲,《魔神Z》的诞生标志着“机甲动画”这一品类的正式确立。“驾驶员进入巨型机器人内部操控,控制机甲进行战斗”的设定至今仍在沿用,而你同样可以在之后《EVA》《反叛的鲁鲁修》等很多经典作品的设定中看到《魔神Z》的影子。
同一时期对机甲动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则是永井豪与石川贤合作的另一部动画——《盖塔机器人》。彼时模型厂商开始以投资的方式介入到动画创作,所以许多机甲的设定手稿在制作前必须与厂商协商敲定,以确保动画播出后能顺利推销玩具。而《盖塔机器人》恰好补全了机甲功能的两个新设定:合体与变形。
当然,以现今的标准来看,《盖塔机器人》无疑属于“超级系机甲”的范畴:其中的变形合体机制大多不符合现实科学逻辑,反而更偏向一种戏剧化的演绎。而不久之后,另一部划时代的巨作,将引领一个名为“真实系”的全新潮流,在机甲动漫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该如何评价《机动战士高达0079》呢?作为高达系列的开山之作,这部一度濒临腰斩的作品融入了更多现实元素,更加严谨的科学和军事情景设计,也让“机甲”这一概念逐渐脱离了单纯的符号化塑造,成为了一种映照人性、反思现实的镜像表达。此后,越来越多机甲动画的创作范式,开始从单纯的子供向娱乐作品,逐渐拓展至对严肃主题的深度探讨。
而同样地,《高达》系列通过数十载的创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深邃而又真实厚重的“宇宙纪元”(简称UC)。视频进行到这里,我们似乎又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一本堪称“传奇”的UC同人设定集,以及它背后的核心创作者之一——河森正治。
当1981年的人们第一次看到这本酷似航天设计封面的《Gundam Century》时,估计没人会想到这是一本有关高达系列的同人志。河森正治与朋友们在这部作品里,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般的严谨,对高达世界的基础设定做出了极其细致与详尽的考究。
具体细致严谨到什么程度呢?如今高达迷们津津乐道的“米洛夫斯基物理学”体系、“AMBAC”机动原理等核心设定,均在此书中得到了开创性的系统构建;又比如钢坦克最初的动力源是8000匹马力的原子炉、高达180°旋回需要1.5秒等细致设定,都被一丝不苟地推算并记录在册。这部优秀的同人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完全脱离了“同人”的范畴,不出意外地被官方认可并正式采用,甚至直接影响了后续扩充设定(MSV)的企划。
当然,想真正理解河森正治的机甲设计理念,看他主导机械设定的作品或许是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同样以高达系列为例,河森正治在《机动战士高达0083》参与设计了故事中两台主机机体:高达GP01和高达GP02。这两组机体的设计同样延续了河森细致严谨的理念:在强调机体迭代“关联性”的同时,机械细节大幅增加,整体设定上也更加真实完善。
正如河森正治在采访中说到的那样:我比起造型首先是做设计,设计要考虑变形、运动各个方面的合理性,不是随意地将头缩进身子然后合体就可以的,在某种意义上那是取巧的都合主义,而造型是在设计之上后置的,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对我来说,进行一套合理的设计要比完成一套时髦的造型,要难30倍。这种类似的“变形”概念,同样为后续《机动战士高达Z》中的变形机设定提供了创意与借鉴。
而在《超时空要塞》中,河森正治对机甲设计的创新精神与理性美学,在“变形战斗机”这一概念中展示得更为淋漓尽致。就比如动画中大名鼎鼎的三段变形战斗机甲VF-1女武神,其原型就是美国的F14舰载战斗机。河森根据现实理论巧妙地设计了VF-1女武神的诸多细节,甚至连“驾驶员在驾驶室变形后怎么办”这种世纪难题都考虑到位。
“幻想严谨,勇于挑战”是很多人对河森正治机甲设计理念的一种评价。事实上,从《高达》到《超时空要塞》再到如今的《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河森对于“机甲设计”的创新与突破仍没有结束。
以如今的视角看,我们该如何评价《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下称《神话之裔》)中的“外骨骼+穿戴式”机甲设计——大胆?新奇?抑或者是违背“祖宗之法”?
其实回顾日式机甲的发展史与河森正治的设计理念,我们倒也不难发现:即使有着如此之多的颠覆性设计,《神话之裔》也依旧没有脱离日式机甲的传统内核,即“机甲,是人体的一种延伸”。
从这个角度看,《神话之裔》的“离经叛道”,更像是日式机甲在现代科技语境下的一次全新诠释。正如河森在之前接受采访时说到:“(本作)比起全部都是装甲,看起来像是人体肌肉附带强化零件的设计应该会比较好”。相较于传统巨型机甲的超现实科技设定,游戏中“外骨骼+机甲”的设计其实更贴近现实技术延展的框架:
从军事医疗领域的外骨骼技术,到机甲服人体仿生结构的科幻演绎;从现实科技的小型化趋势,到机甲设计的轻量化敏捷变革......科幻作品的形式无论如何变化,其本质依旧是通过对当下现实技术“可行性”边界的探索,来实现对未来科技的想象。
而这,也正是河森正治“真实严谨”设计理念的来源之一。我们很难评价这种变革性创新的好与坏,但在《神话之裔》中,我们仍可以体验到日式机甲那份独有的工程思维与幻想美学。
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机甲”的魅力之一吧。
我时常在想:当我们在看机甲动画时,我们到底在看什么?从《铁臂阿童木》对人与科技的探讨,到《机动战士高达》对现实战争的隐喻与思考——机甲动画,讲述的依旧是人的故事。
换个角度讲,“机甲”亦可被视为一种是人类理念与愿景的传播媒介,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科技的无限畅想与憧憬。正因如此,当看到《机甲战魔》系列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回游戏舞台时,我依然会为河森正治大胆而又颠覆性的机甲设计所惊喜,也仍会被这群在机甲领域躬耕不辍的创作者们深深感动。
这是有关机甲的科幻故事,也是有关“人”的另一种浪漫史诗。视频的最后,如果您也对《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感兴趣,不妨点击下方的链接添加游戏愿望单,体验一场不一样的“机甲之旅”。
本文由游民星空制作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机甲战魔 神话之裔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