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输入几个提示词、表达清楚构想,就可以自动生成经过个性化改编的文图新作品。但这种创作模式不免产生新的法律问题,AI生成的作品有版权吗?
近日,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法院判决一起涉及AI生成作品的著作权侵权案,裁定原告林晨对其作品《伴心》享有著作权,被告侵犯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需赔礼道歉并赔偿1万元。
2023年,在上海从事艺术设计的林晨使用人工智能软件,通过输入提示词进行文生图创作,并用PS修图软件手工修改,多轮设计后,最终形成一幅江边夜景图并取名为《伴心》。
林晨于4月7日申请美术作品登记,作者和著作权人都是林晨本人。
2024年,他发现该图被两家公司用于网络宣传,其中一家还搭建成气模展示在常熟琴湖。
沟通无果后,林晨起诉两家公司。
原告是否享有这幅图片的著作权?这个问题成为了庭审现场的争议焦点。
被告方认为AI生成内容无独创性,不构成作品“原告创作内容系AI生成,其描述词为公共领域的日常表达,且其后期调整也为常规拓展方式。由此形成的内容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其不具有独创性。公司所放置的爱心气膜产品与原告主张的美术作品不构成实际性相似,其主张产品侵犯其著作权不能成立。”
但法院认定:
《伴心》图的构图、色彩、光影角度及其排列组合等方面,体现独特选择,具备独创性,属于美术作品。被告未经授权网络传播、修改署名,构成著作权侵权。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江苏常熟法院强调:AI是工具,创作者的智力投入决定作品是否受著作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