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其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应用场景中,应以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为前提,通过规范化使用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能,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
《使用指南》明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三大类核心应用场景。
第一类应用场景是促进学生成长。围绕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成长的多样化需求,面向特定场景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学生互动式探究,强化学生的深度阅读体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外特殊需求学生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突破生理或文化障碍,获得平等学习机会。
第二类应用场景是辅助教师教学。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为教师提供教学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辅导及教学研究的全面支持。依托其精准分析与内容生成能力,教师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能,助力构建人机协同的高效教学体系。
第三类应用场景是支撑教育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文本生成和智能分析数据,优化日常办公、教育监管与评价决策,提升管理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使用指南》强调,在中小学应用场景中,应以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为前提,通过规范化使用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能。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不同使用主体可根据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任务复杂度以及本地资源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实施模式,有序推进相关应用场景的落地实施。
“这一设计旨在平衡技术应用潜力与学生年龄适配性,避免低龄学生因认知不足导致技术滥用或过度依赖。”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