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票价调整方案引发热议。这座山城即将告别持续近20年的"2元时代",新方案拟通过缩短起步里程或提高起步价的方式调整票价,预计市民月均出行成本将增加24-25元。
数据显示,重庆轨道交通面临严峻的经营压力。2023年运营成本高达111亿元,而营收仅30多亿元,虽经政府补贴后勉强扭亏,但2024年归母净利润仅1100万元。
不仅是重庆,全国多地地铁普遍陷入“客流不均、入不敷出”的困境,2024年仅12家地铁公司净利润超1亿元,超半数城市客运强度未达国标。
票价调整背后,是地铁运营成本高企与财政补贴收紧的双重压力,如何平衡民生与可持续性,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关键课题。
深入分析发现,重庆轨交的困境源于多重因素:一方面,494.58公里的庞大网络中各线路客流严重不均,最繁忙的3号线日客流达63.1万人次,而璧铜线仅1.9万人次;另一方面,高达31.84亿元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超五成,加上政府土地收入从2020年的1900亿锐减至2024年的500亿,补贴能力大幅下降。
全国范围内,地铁运营普遍依赖政府输血。2024年28个城市获得补贴,其中北京获补248.52亿元居首。但严格的客运强度标准(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将多数城市挡在达标线外——2025年4月数据显示,仅32%的城市符合要求。这解释了为何国家提高新建地铁门槛,要求申请城市GDP达3000亿元、财政收入300亿元以上。
面对运营成本高企与财政补贴收紧的双重压力,票价调整成为平衡民生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这场始于重庆的票价调整,折射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共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