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参与互动
找回密码?
登 录
还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游民星空 斩武堂 战争雷霆 战争雷霆专区站

  这片土地虽然积贫积弱,但它的尊严不容侮辱。
  从淞沪上空的炮火硝烟,到綦江受降的光荣时刻,3000个殊死的日日夜夜中,中国空军2468架战机被击落,4321名飞行员血洒长空,但幸存者不畏强敌、越战越勇。
  本专题展示的,就是抗战八年、空中勇士驾驭的不朽战机。

1937年抗战爆发时,中国空军只有一支由美、英、德、意等国战机组成的“万国牌”空军。面对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年轻的中国飞行员选择了勇敢迎击。从8月14日淞沪抗战到1937年底,他们以自身损失91架的代价,创造了击落日机85架的战绩。虽然少数人的英勇注定无法力挽狂澜,但对阴云笼罩下的民众来说,只要看到中国空军的身影,他们就仿佛看到了最终的胜利。

柯蒂斯 霍克II  

Curtiss Hawk II  

最高时速:328千米/小时
武器:2挺7.67毫米机枪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33-1938年

  1932年,面对日军进攻,国民政府决定大力建设空军。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霍克II由各地群众捐款购买,1933年加入空军,并成为众多王牌飞行员的摇篮。抗战期间,该机参加了上海、杭州、太原地区的作战,并在1938年转入二线。 点击查看详情

柯蒂斯 霍克III  

Curtiss Hawk III  

最高时速:386千米
武器:1挺7.62毫米机枪、1挺12.7毫米机枪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36-1940年

  作为抗战初期的主力战机,霍克III共装备了102架,在霍克II基础上,该机进行了众多改进,拥有可收放的起落架和更强大的发动机。面对强敌,驾驭这些战机的飞行员既打出了空军的威名,也见证了大好山河的沦陷。 点击查看详情

波音281/P-26A“玩具枪”

Boeing 281/P-26A Peashooter

最高时速:377千米
武器:2挺7.62毫米机枪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34-1937年

  航空史上划时代的战斗机,1932年首飞,抗战爆发时,该机型属于国军最精锐的空军第17中队。1937年8月-11月,它们充当了保卫南京的屏障。由于物资封锁、零备件缺乏,1937年底,所有波音战斗机均被迫于从序列中退役。 点击查看详情

菲亚特 Cr. 32   

Fiat Cr. 32   

最高时速:360千米
武器:2挺12.7毫米机枪
制造国:意大利
服役时间:1935-1937年

  1930年代意大利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在两国的“航空合作”期间购入国内。由于“水土不服”,Cr. 32的表现虽不乏亮点,也充满遗憾。随着该机型消耗殆尽,国民党与墨索里尼政权合作史也写完了最后的荒诞一笔。 点击查看详情

诺斯罗普 伽马2EC  

Northrop Gamma 2EC  

最高时速:338千米
武器:3挺7.62毫米机枪、450千克炸弹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35-1940年

  全金属结构的对地攻击机,高速且坚固。有47架于抗战前在杭州的中央飞机制造厂组装完成,并在淞沪战役期间大举出击。1937年8月19日,驾驶该机,第2大队飞行员沈崇诲、陈锡纯带弹冲向日舰,与之同归于尽。 点击查看详情

寇蒂斯 A-12“伯劳鸟”

Curtiss A-12 Shrike

最高时速:285千米
武器:5挺7.62毫米机枪、210千克炸弹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36-1938年

  “伯劳鸟”开发于1930年初,拥有极高的可靠性和强大的火力。1937年秋,两个装备该机的空军中队投入战斗,不仅负责对地攻击,还在空战中击落了4架日军战机。到1938年,所剩无几的“伯劳鸟”从前线退役。 点击查看详情

钱斯·沃特O3U”海盗”  

Chance Vought O3U Corsair  

最高时速:237千米
武器:2挺7.62毫米机枪、100千克炸弹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33-1939年

  1933年,美国钱斯·沃特公司推出O3U“海盗”,并被国民党政府引进。淞沪会战中,该机轰炸了上海的日军目标,之后又用于华北战场,并参与了平型关战役。由于性能落后,1937年后,该机陆续退役,成为航校教练机。 点击查看详情

亨克尔 He 111A-0

Heinkel He 111A-0

最高时速:304千米
武器:3挺7.62毫米机枪、500千克炸弹
制造国:德国
服役时间:1936-1944年

  1933年德国开始扩军步伐,He-111就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并在二战中广泛装备德国空军。中国空军的He-111是该机的原始型号,拥有严重的性能和操纵问题。在短暂的服役之后,所有He-111均被改为运输机。 点击查看详情

萨沃亚-马切蒂 S.M.72

Savoia-Marchetti S.M.72

最高时速:295千米
武器:6挺7.62毫米机枪、1000千克炸弹
制造国:意大利
服役时间:1934-1943年

  抗战爆发时中国为数不多的远程轰炸机,1930年代初由意大利开发。抗战爆发后,国军曾计划用该机远程奔袭日本,但因性能难以满足需要,全部计划做种被放弃。1938年后,S.M.72被改装为运输机,服务于新疆和内地的远程航线。 点击查看详情

萨沃亚-马切蒂 S.M.81B

Savoia-Marchetti S.M.81B

最高时速:344千米
武器:2挺7.62毫米机枪、1200千克炸弹
制造国:意大利
服役时间:1937-1938年

  意大利于1930年代中期开发的中型轰炸机,并在“航空合作”期间将部分零部件及生产技术转让给了中国。由于战争爆发,该机只有少量于1937年底在南昌组装完成。由于战时的混乱局面,所有该轰炸机均在1938年2月因事故损毁。 点击查看详情

马丁139WC   

Martin 139WC   

最高时速:383千米
武器:3挺7.62毫米机枪、1800千克炸弹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37-1939年

  美国制造的远程轰炸机,美国二战重型轰炸机的直接先驱,1937年2月运抵中国,并在第二年5月参加了对日本的“纸片轰炸”。随着日军长驱直入,仅存的马丁轰炸机被迫向四川撤退,到1939年已完全退出现役。 点击查看详情
随着苏中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航空队在抗战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与之一同抵达的,还有数百架最新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它们令中国空军重新获得了与对上较量的机会。在重庆、武汉和山西上空,它们令焦昂的日本航空兵感到了恐惧。然而,1941年,随着苏联飞行员的撤出,以及日军零式战斗机的登场,年轻的中国战鹰再度折翼长空,至于部队的士气,也降低到了几乎绝望的水平。

波利卡波夫 I-152&I-153

Polikarpov I-152&I-153

最高时速:364千米/443千米
武器:4挺7.62毫米机枪、100千克炸弹
制造国:苏联
服役时间:1938-1941年

  作为苏联最有代表性的双翼战斗机,I-152的到来,使中国空军重新获得了作战能力。1938年初,该型战机在兰州、武汉、南昌等多次空战中表抢眼,直到1940年、面对日军零式战斗机压倒性的性能优势时,才逐渐退出了空战舞台。 点击查看详情

波利卡波夫 I-16

Polikarpov I-16

最高时速:440千米
武器:4挺7.62毫米机枪
制造国:苏联
服役时间:1937-1941年

  1933年由苏联开发,以高速度著称,在空战中,苏军经常将其同机动性能出色的I-152&153搭配作战,从1937年底开始,共有216架I-16被陆续提供给中国空军。在日军零式战机登场之前,它们一直是日本飞行员的劲敌。 点击查看详情

格罗斯特“斗士”  

Gloster Gladiator  

最高时速:407千米
武器:4挺7.62毫米机枪
制造国:英国
服役时间:1937-1940年

  二战前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战机,1937年8月由中国政府购入36架,是少数能挑战日军先进战斗机的型号,曾参与武汉、广东和广西的重大战役,1940年初,最后一架“斗士”在保卫成都上空的战斗中结束了作战使命。 点击查看详情

柯蒂斯 霍克75  

Curtiss Hawk 75  

最高时速:450千米
武器:3挺7.62毫米机枪、1挺12.7毫米机枪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37-1940年

  1935年由美国柯蒂斯公司开发,抗战爆发后由中国空军紧急采购112架。这些战机拥有全金属机身与大马力发动机,凭借速度优势可以摆脱日军的主力战机。但在战争初期的混乱中,这批霍克75大多毁于空袭和事故,因此鲜有建树。 点击查看详情

伏尔梯V-11/V-12  

Vultee V-11/V-12  

最高时速:369千米
武器:6挺7.62毫米机枪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37-1940年

  该机系轻型客机改装,抗战爆发前由国民党政府紧急采购,由于交易过程中的舞弊,该机存在严重的功率不足,部分飞机甚至只能做到“勉强起飞”。也正是因此,伏尔梯战机的抗战表现最终以灾难收场,1940年,该机全部从退役。 点击查看详情

贝兰卡28/90B  

Bellanca 28/90B  

最高时速:451千米
武器:5挺7.62毫米机枪、732千克炸弹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38年

  原型为邮政机,抗战爆发后由国民党政府作为战斗机紧急采购,因无法进行空战格斗,部分贝兰卡28/90B随即改装为对地攻击机。由于制空权丢失,该机在1938年2月间被日机炸毁7架,其余则因为缺乏实用性而被最终放弃。 点击查看详情

亨舍尔 Hs-123   

Henschel Hs-123   

最高时速:341千米
武器:2挺7.9毫米机枪、300千克炸弹
制造国:德国
服役时间:1938-1940年

  二战前夕德国生产的双翼战斗/俯冲轰炸机,1938年作为德军淘汰机型被销售给中国,但因中国飞行员不熟悉俯冲轰炸战术,该机未获好评。1939年后,德国政策愈发偏向日本,Hs-123的备件难以获得,最终不得不黯然退出现役。 点击查看详情

图波列夫SB-2  

Tupolev SB-2  

最高时速:411千米
武器:6挺7.62毫米机枪、500千克炸弹
制造国:苏联
服役时间:1937-1942年

  苏联生产的双引擎快速轰炸机,1937年末作为援华物资被提供给中国,由于引以为豪的高速度,该机迅速成为国军突袭日军重要目标的有力武器。该机的战斗航迹远达台湾,在国军中服役至1942年,直到被美军援助的先进机型取代。 点击查看详情

伊留申 DB-3  

Ilyushin DB-3  

最高时速:439千米
武器:3挺7.62毫米机枪、2500千克炸弹
制造国:苏联
服役时间:1938-1943年

  伊留申设计局于1936年研制的远程轰炸机,拥有高速、坚固、操作灵活和载弹量大等优秀特征。1938年由中国购入30架,仅在两次奔袭武汉期间,该机型就炸毁日机超过100架。由于美制B-24重型轰炸机的抵达,该机1943年后从国军中退役。 点击查看详情

图波列夫TB-3   

Tupolev TB-3   

最高时速:229千米
武器:8挺7.62毫米机枪、2000千克炸弹
制造国:苏联
服役时间:1937-1939年

  世界第一种四引擎单翼重型轰炸机,1937年末作为援华物资被提供给中国,计划用于对日本本土的远程轰炸。但抵达后,数架TB-3便被相继日军空袭炸毁。1938年后,由于后勤供应恶化,所有该机型最终被改为运输机。 点击查看详情
在1941年的绝望时刻,一位美国飞行教官拯救了中国空军:克莱尔·陈纳德率领美国飞行员组建的“飞虎队”,凭新抵达的99架战斗机,共同保证了中国西南大门的安宁。1941年12月,美国加入战争,战机源源不断随着《租借法案》运抵国内。1942年,天空中又一次出现了青天白日涂装的中国战机,至此,八年抗战的空战转折点,已随着空军的复苏悄然降临。

寇蒂斯 霍克81A-2/P-40

Curtiss Hawk 81A-2/P-40

最高时速:566千米/609千米
武器:6挺12.7毫米机枪、907千克炸弹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41-1945年

  这一伟大的机型,注定与“飞虎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诞生于1938年,1941年,有99架被移交给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在抗战期间,该机始终是国军的主力战机,由于它的到来,中国飞行员重新获得了与日军较量的机会。 点击查看详情

伏尔梯P-66“先锋”

Vultee P-66 Vanguard

最高时速:547千米
武器:4挺7.62毫米机枪、2挺12.7毫米机枪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42-1944年

  1941年6月,美国政府将大量P-66列入《租借法案》提供给中国,但中国飞行员发现,该机虽然速度很快,但总体性能并不出色,因此在服役期间,国军驾驶的P-66总是避免与日军正面交战,并被广泛用于执行对地支援等次要任务。 点击查看详情

共和P-43A-1“枪骑兵”

Republic P-43A-1 Lancer

最高时速:572千米
武器:2挺7.62毫米机枪、2挺12.7毫米机枪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42-1945年

  二战名机P-47“雷电”的前身,1941年被美国政府提供给急需战斗机支援的中国。作为唯一将该机型用于实战的军队,国军空军证明了这种战机的价值,利用该机高空高速方面的优势,中国飞行员在1943年取得了许多战果。 点击查看详情
1943年,中国空军走出了失败的阴影,从第二年开始,各飞行中队全面出击,和美军第14航空队一道,在长江南北与日军进行了反复争夺,面对处于强弩之末的敌人,羽翼丰满的战鹰们斩获颇丰。在地面,国军空军共摧毁了超过5000辆各种军车,而在空中,由于损失惨重,日军的战机几乎完全退出了中国大陆。

洛克希德 P-38“闪电”

Lockheed P-38 Lightning

最高时速:666千米
武器:1门20毫米炮、4挺12.7毫米机枪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45年

  这种曾在二战各个战场叱咤风云的战斗机1943年抵达中国,在驻华美军飞行队服役,1945年,部分P-38及其侦察型终于被提供给中国。在二战末期的湘西会战期间,中美空军曾用几十架P-38战斗机袭击日军运输线,令对方惨重。 点击查看详情

共和 P-47“雷电”

Republic P-47 Thunderbolt

最高时速:697千米
武器:8挺12.7毫米机枪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45年

  美国共和飞机制造公司研发的单引擎战斗机,坚固的机身和装甲使其能抵挡12.7毫米机枪的直接射击。二战期间,驻华美军第14航空队至少有两个大队装备了P-47,战争结束后,部分P-47被作为剩余物资交付给国民党空军。 点击查看详情

北美航空 P-51“野马”

North American P-51 Mustang

最高时速:710千米
武器:4挺12.7毫米机枪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45年

  作为二战最经典的武器,1943年,驻华美军第14航空队开始陆续装备P-51“野马”战斗机。从1944年11月起,中国空军也开始接收P-51B。凭借该机压倒性的性能优势,中美空军终于在1944年夺回了中国上空的制空权。 点击查看详情

北美航空 B-25“米歇尔”

North American B-25 Mitchell

最高时速:438千米
武器:12挺12.7毫米机枪、1360千克炸弹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44-1945年

  二战中美军主力的双引擎轰炸机之一,拥有坚固的机身和强大的对地攻击火力。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共计获得230架B-25,并被广泛用于对地面目标轰炸和攻击东南沿海巡逻的日军舰船。 点击查看详情

洛克希德 A-29“哈德逊”

Lockheed A-29 Hudson

最高时速:406千米
武器:5挺7.62毫米机枪、725千克炸弹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42-1944年

  二战期间,美国设计开发的海上巡逻机,1942年,中国根据《租借法案》得到19架A-29,该机很快成为换装B-25轰炸机前的过渡机型。1943年后,A-29逐步退出现役,残余机型均移交中央航空公司,成为民航运输机。 点击查看详情

联合 B-24"解放者"

Consolidated B-24 Liberator

最高时速:486千米
武器:5挺12.7.毫米机枪、3600千克炸弹
制造国:美国
服役时间:1945年

  B-24是二战期间美国战略轰炸的重要机型,共生产18181架,也因此成为二战美国生产最多的军用飞机之一。1943年开始,大量B-24从驼峰航线抵达云南,支援中国抗日作战,从1945年开始,该机也陆续装备中国空军。 点击查看详情

  1945年8月,在近3000个日日夜夜的残酷搏杀后,和平终于降临到了这片古老的土地。然而如今,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人们总会把目光投向欧洲和太平洋,殊不知中国天空的生死较量,同样也是惊心动魄。4321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空军用这些换来的荣誉既是3000多架灰飞烟灭的日机,也是在正面战场上,唯一真正击败了日寇的殊荣。
  对一支军队最好的评价永远来自它的敌人。1945年投降后,一位日军高级军官写道:“如果不是中国空军,我们恐怕已经抵达了想去的任何地区。”——仅这一点,就足以令193-1945年的中国空军彪炳史册。

柯蒂斯 霍克II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7.67 米,翼展9.6米
动力系统:柯蒂斯V-1570C“征服者”12缸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大时速,328千米;最大航程,1004千米;升限,7529米
武器装备:2挺7.67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37-1938年
服役数量:至少50架
      1932年,面对日军的咄咄逼人的进攻,国民政府决定大力建设空军,作为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霍克II立刻进入了中国空军的视野。该机1930年由柯蒂斯公司研发,拥有良好的机动性,并被出口到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1933-1937年间,从霍克II上走出了一大批优秀飞行员,他们构成了抗战初期国军空军的骨干力量。抗争爆发后,虽然该机在性能上已显落后,但依旧在各个战场表现活跃。
      1937年底,至少15架霍克II参加了在上海、南京地区的作战,同时也被用于广州、山西战场。1937年9月21日,中国空军第28中队的中队长陈其光驾驶该机,在太原击落日本“驱逐之王”三轮宽少佐,成为轰动一时的重大消息。
      随着日军新机型投入前线,所有霍克II调往后方作为教练机使用,直至最后消耗殆尽。
图1:1932年11月,霍克II的原型机在美国试飞期间 图2:1930年代,杭州笕桥中央航校,国军的霍克II正在起飞 图3:飞行中的国军霍克II,摄于抗战爆发前
柯蒂斯 霍克III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6.88米,翼展9.6米
动力系统:莱特R-1820-78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386千米;最大航程,1284千米;升限,8410米
武器装备:1挺7.62毫米机枪、1挺12.7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36-1940年
服役数量:102架
      该机是霍克II的衍生型,由柯蒂斯-莱特公司于1930年代为美国海军开发,与原机型相比,该机安装了更大功率的引擎和最新的可收放起落架,虽然由于起落架的操作问题和飞行时的机翼震动,这一机型没有获得美军青睐,但在海外军火市场的销售中,它却获得了不少国家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的霍克III购置于1936年,作为抗战初期的主力战机共装备了102架,其中12架由原厂组装,其余90架则由中方自行组装完毕。在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天,国军的霍克III击落了6架日军轰炸机,而自己毫无损失,刘粹刚、高志航等空战王牌也正是凭借该飞机取得了丰硕战果。到1938年,霍克III逐渐退出前线,但到1940年时,依旧有9架该机驻扎于重庆,负责夜间的巡逻与警戒。
图1:1936年,笕桥航校机库外的霍克III 图2:同一战机在机库内,该机属于首批12架美国组装的霍克III 图3:这架“霍克”的机身字样表明,为其捐款是保定的义诚香饭店
波音281/P-26A“玩具枪”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7.18米,翼展8.5米
动力系统:普拉特-惠特尼“黄蜂”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377千米;最大航程,1020千米;升限,8350米/span>
武器装备:2挺7.62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34-1937年
服役数量:11架
      经过一战后的航空技术革命,快速凶悍的单翼机逐渐成为蓝天的主人,波音 P-26“玩具枪”正是划时代的作品之一。该机是一种全金属下单翼战斗机,采用前卫的铝制硬壳式机身。抗战爆发前,中国向波音买了11架该型战斗机,买家是广东军阀陈济棠,资金来自向海外华人征集的募捐,但1936年,因为拒绝内战,陈济棠手下的飞行员纷纷驾机投靠中央空军,并作为第17中队参与了后来的抗日战争。
      作为当时空军训练水平最高的部队,第17中队在8月15、16日连战连捷,先后击落击伤12架日军轰炸机,自身无一损失。但由于波音战机数量有限,在拉锯战中,11架战机逐渐因事故和战斗损失殆尽。该机最后执行任务是在1937年12月,在南京,仅存的两架P-26相继报废,机身则在城市沦陷后成为日军的战利品。
图1:《战争雷霆》中的P-26,该机是美系的初级战斗机 图2:美军使用的波音P-26 图3:抗战胜利后,日军缴获后搁置的两架P-26又重回国军怀抱
菲亚特 Cr. 32
制造国:意大利
尺寸:长9.5米,翼展7.45米
动力系统:菲亚特A-30-RA bis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360千米;最大航程,760千米;升限,8800米
武器装备:2挺12.7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35-1937年
服役数量:9架
      1930年代中期,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研发的双翼战斗机,并大量装备意大利空军。由于西班牙内战中的抢眼表现,Cr.32赢得了不少声誉,并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双翼战斗机之一。1930年代,由于中国与意大利的“航空合作”,中华民国为第一个CR.32的国外买家,由于驱动该机的是55%的汽油、23%的酒精和22%的苯混合配制而成的特殊燃料,一些中华民国空军的军官不喜欢菲亚特Cr. 32,但飞行员却颇为赞赏,并认为其性能优于美国的霍克和P-26战斗机。
      由于意大利遭遇国联制裁,以及两国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Cr.32最终只装备了9架,它们均被编入空军3大队第8中队,驻地南昌。抗日战争初期,Cr.32曾在句容市上空击落1架日机,1937年南京沦陷时,所有Cr.32均告损失殆尽。
图1:西班牙内战期间的Cr.32双机编队 图2:艺术家笔下的Cr.32 图3:1936年在南昌机场,国军飞行员在Cr.32的留影
诺斯罗普 伽马2EC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8.79米,翼展14.6米
动力系统:莱特R-1820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338千米;最大航程,3170千米;升限,7130米
武器装备:3挺7.62毫米机枪、45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5-1940年
服役数量:47架
      原为美国诺斯罗普公司开发的轻型客机,后因民航规定单引擎飞机不能投入客运,因此被改装为轻型轰炸机。尽管属于“半路出家”,但该机的性能、航程和可靠性都可圈可点。1935年,诺斯罗普公司与中国政府签订出售150架该型机的协议,并规定其中大部分将在中国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进行装配和仿制生产,但受抗战爆发影响,实际只有47架交付。抗争初期均配属空军第1、第2大队。
      在淞沪会战期间,诺斯罗普战机表现相当活跃,8月19日轰炸杭州湾外海日舰时,第2大队飞行员沈崇诲、陈锡纯驾驶904号机带弹冲向日舰,与之同归于尽。12月南京沦陷,少数剩余的诺斯罗普-2EC飞机调至汉口,曾交给美国志愿大队使用,后来移驻成都,用作教练机直至消耗殆尽。
图1:1934年、在华进行推销展示的诺斯罗普伽马2EC 图2:国军的伽马2EC在飞行中,可见机腹下的炸弹挂架 图3:一架装配完成的伽马2EC在杭州等待试飞
柯蒂斯 A-12“伯劳鸟”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9.82米,翼展13.41米
动力系统:莱特R-1820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285千米;最大航程,3170千米;升限,4620米
武器装备:5挺7.62毫米机枪、21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6-1938年
服役数量:20架
      A-12“伯劳鸟”1930年代由柯蒂斯公司开发,曾少量装备美国陆军航空队,该机拥有构造坚固、不易受损、维修简单、使用成本低等特点,机首4挺机枪的火力相当强劲。
      1936年,该机由中国空军购入20架,抗战爆发时装中国空军第9大队。初期用于支援华北战场,但不久上海爆发淞沪会战,第9大队的A-12也紧急转赴浙江的前进基地。8月15日,该机与日军13架九四式轰炸机爆发了一场“轰炸机对轰炸机”的空战,在空战中日机被击落4架。8月期间,该机投入了沿长江袭击日军运兵船的战斗,但由于炸弹未能及时运到,反而有两架在扫射中被日舰的防空炮火击落,其余多架受伤。
      随着1938年8月,最后一批3架A-12在武汉上空被击落,“伯劳鸟”在中国的战斗历程也宣告完结。
图1:1940年,美国陆航的A-12在夏威夷上空训练 图2:1936年,等待交付中国空军的A-12攻击机 图3:A-12攻击机的尾部机身特写,与图2同时拍摄
钱斯·沃特O3U“海盗”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8.37米,翼展10.97米
动力系统:普拉特-惠特尼“黄蜂”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269千米;最大航程,1094千米;升限,5670米
武器装备:2挺7.62毫米机枪、1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3-1939年
服役数量:至少21架
      该机最初是美国海军航空母舰装备的侦察与巡逻机,并被出口到8个国家。在发展空军期间,南京政府于1933-1934年后先后购入了至少21架,其中至少有一架曾在“西安事变”中负责运输中共协商代表团。抗战期间,由于中国空军能用的作战飞机数量不多,尽管“海盗”战机已经略显老迈,但仍编入第6、第7大队参加了淞沪会战,并从事过轰炸上海日军占据的公大纱厂等基地的行动。
      1937年9月后,部分“海盗”调往山西战场,并于同月参与平型关战役,但该机性能已不能和日机相比,因此很快只能执行有限的夜间轰炸任务。1939年,最后一批“海盗”成为空军军官学校的高级教练机,其在中国的作战生涯由此正式结束。
图1:美国海军的“海盗”,该机和二战美军的经典战斗机同名 图2:一架O3U正在等待交付,该机机尾仍有厂商喷涂的标志 图3:1937年,O3U在机场,注意机翼下的炸弹挂架
亨克尔 He-111A-0
制造国:德国
尺寸:长16.39米,翼展22.6米
动力系统:NMW V16发动机两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304千米;最大航程,900千米;升限,8400米
武器装备:3挺7.62毫米机枪、5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6-1944年
服役数量:8架
      1933年纳粹党上台,德国开始扩军步伐,He-111就是当时大环境下的产物,并在二战中广泛装备德国空军。中国空军购买的He-111A-0即该机型的原始型号。由于发动机功率不足,这批飞机不仅难于操纵,而且行动缓慢,因此被德国空军拒绝接受。然而,恰逢广东军阀陈济棠派遣的代表团访问德国,并认为He 111 A-0正切合他们的需要。
      最终,中方共购买了8架He-111,这些飞机均向南京国民政府投诚。淞沪会战期间,有三架He 111出击轰炸在长江的日舰,但在日机和日舰防空炮火之下有一架被击落,还有一架在10月被友军误击坠毁。到1937年底,国军的He-111只剩一架,此机后来成为中央航空公司的货机。由于发动机缺乏维修,在1940年代,该机更换美制星型气冷发动机。最后在1944年坠毁在昆明机场。
图1:《战争雷霆》中的He-111。 图2:广东空军时期的He-111“公务员号” 图3:参观He-111的中央军军官,此时该机已更换绿色涂装
萨沃亚-马切蒂 S.M.72
制造国:意大利
尺寸:长19.95米,翼展29.68米
动力系统:飞马座II发动机三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295千米;最大航程,2000千米;升限,8000米
武器装备:6挺7.62毫米机枪、10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4-1943年
服役数量:6架
      抗战爆发时中国为数不多的远程轰炸机,1930年代初由意大利开发,1934年,意大利与中国商谈航空合作时,墨索里尼便赠给蒋介石一架S.M.72改装的专机,一度引发公众轰动。与此同时,中国空军也开始制订对日作战计划,拟于开战后集中轰炸兵力突袭日本的吴港、佐世保两个战略要地。
      经对S.M.72飞机进行评估,认为该机具有执行这一任务的潜力,因此同意大利政府进行了接洽。1935年,6架S.M.72运抵南昌,空军即选拔人员,为轰炸日本开展了一系列训练。但由于日军突然侵华,加之该机速度较慢,难以满足远程作战需要,最终这一任务只能交给其它机种。1937年12月,日机空袭南昌,两架S.M.72飞机被毁。随后,该机只能作为运输机往来于内地,输送人员物资。1943年,全部S.M.72均因缺乏零件补充退役。
图1:1934年,墨索里尼赠送给蒋介石的S.M. 72专机在维护中 图2:1001号S.M. 72轰炸机在南昌机场 图3:1002号S.M. 72轰炸机准备起飞
萨沃亚-马切蒂 S.M.81B
制造国:意大利
尺寸:长18.31米,翼展24米
动力系统:伊索-弗兰奇ASSO XI发动机两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344千米;最大航程,2185千米;升限,6700米
武器装备:2挺7.62毫米机枪、12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7-1938年
服役数量:3架
      该机是中国与意大利“航空合作”的产物。其原型是萨沃亚·马切蒂公司推出的S.M.81——意大利军队在1930年代大量装备的三引擎中型轰炸机。而该机则属于衍生型号,特点是用两具大马力引擎取代了原有的三台发动机。尽管性能表现较原始型号存在差异,但国内工程人员认为该机型足以满足对日作战需求,并因此计划在国内的南昌飞机制造厂进行大批量的组装和仿造。
      1937年抗战爆发前,共有三架S.M.81B完成组装,随机被交付给航空委员会直属的第13中队。该中队后来与第18、第31中队合并组建轰炸学校,其序列中除3架S.M.81B外,还配属1架亨克尔He 111A-0轰炸机,隶属第8大队。随着前线节节败退,该大队转驻宜昌,因不熟悉宜昌地形,1938年2月,3架S.M.81B先后因事故损毁。
图1:S.M.81B的原型S.M.81曾是意大利空军的主力轰炸机 图2:试飞中的国军S.M.81B,该机尚未涂装任何标识 图3:1938年2月,坠毁的S.M.81B1305号机
马丁139WC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13.6米,翼展23.5米
动力系统:莱特R-1820发动机两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383千米;最大航程,2140千米;升限,7300米
武器装备:3挺7.62毫米机枪、18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7-1939年
服役数量:9架
      美国制造的远程轰炸机,被认为是美国二战重型轰炸机的直接先驱,马丁139WC不仅外观和设备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拥有出色的性能。1936年,南京政府发动了为蒋介石50岁寿辰的“献机运动”,6架马丁139WC于1937年2月运抵中国,抗战初期投入了对上海日军基地及舰船的轰炸,但战果欠佳,随后,3架新机抵达中国,以抵消之前的作战损失。
      1938年初,中国空军计划空袭日本,而只有马丁139WC胜任这一任务。5月19日晚,两架该机从汉口飞往日本本土九州,为保证航程,这次空袭只携带了大量传单,但仍引发了轰动效果。随着日军长驱直入,仅存的马丁轰炸机被迫向四川撤退,1939年,其中一架仓促起飞时损毁,另一架被推入防空洞中封存。
图1:美军航空兵装备的马丁139,官方编号是B-10 图2:国军马丁139机组成员和美军教官的合影 图3:抗战爆发后,一架等待组装的该机被存放在了伪装棚中
波利卡波夫 I-152&I-153
制造国:苏联
尺寸:长6.28米,翼展10.2米
动力系统:M-25V/M-67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364千米/443千米;最大航程,1000千米;升限,9250米
武器装备:4挺7.62毫米机枪、1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8-1941年
服役数量:至少329架
      I-152/153既是苏联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战斗机,也是1941年前中国空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战斗机,同时也二战中最后一种大规模投入战场的双翼战斗机,因为独特的机翼造型而被苏军飞行员称为“海鸥”。在作战中,I-152/153经常凭借机动性优势,与快速的I-16相互搭配,这使它们成了日军战机的巨大威胁,在兰州、武汉、南昌等多次空战中,它们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I-1522/153的区别主要在于发动机型号,以及否安装了可收放起落架。其中I-152早在1938年初便抵达中国,而I-153的抵达则要等到1940年后。遗憾的是,随着日军零式战斗机的登场,I-152、I-153连遭败绩,损失超过50架,而未能击落一架零式。也正是因为血的代价,该系列战机在中国的战斗生涯逐步走向尾声。
图1:《战争雷霆》中的I-152 图2:一架新交付的I-152在内地机场试飞 图3:国军I-152在迫降后,飞行员与救援的陆军官兵合影
波利卡波夫 I-16
制造国:苏联
尺寸:长5.99米,翼展9米
动力系统:M-25V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440千米;最大航程,800千米;升限,8270米
武器装备:4挺7.62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38-1941年
服役数量:225架
      是苏联在1930年代初期开发的战斗机,也是全世界第一款带可收放起落架的单翼悬臂式战斗机。从1937年底开始,该机陆续经西北地区抵达国内,并给日军制造了巨大损失。尤其是1938年的三次武汉空战,中苏联合航空队驾驶I-152和I-16战机三次拦截,共击落日军飞机超过40架,而中苏方仅损失19架。而1939年2月20日和23日的兰州空战,I-16再次表现出了凶悍的作战能力,两场战斗中,日军有18架意大利制BR.20重型轰炸机被击落,而中方无一损失,后来这些战斗被称为“兰州空战大捷”。
      好景不长,1940年9月13日发生壁山空战,中国空军的I-16和I-15凭借数量优势,挑战日军新锐的零式战机,反而击落13架、击伤11架,从此中国空军进入黑暗期,直至珍珠港事变后得到美援才渐渐反败为胜。
图1:《战争雷霆》中的I-16战斗机 图2:一名国军飞行员在I-16座机上留影 图3:1938年南京大校场机场,日军正在检查I-16的残骸
格罗斯特“斗士”
制造国:英国
尺寸:长8.36米,翼展9.83米
动力系统:“水星”9型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407千米;最大航程,710千米;升限,10000米
武器装备:4挺7.62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37-1940年
服役数量:36架
      二战爆发前,英国皇家空军的主力战机,也是英军最后一种双翼战机。在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中国政府急于补充受创的空军力量,因此紧急购入36架,并从香港运抵国内。作为少数能挑战日军主力战斗机的先进型号,这批战机先后参加了武汉、广东和广西的历次空战。在此期间,为了满足中国空军的需要,所有“斗士”战斗机都换装了7.62毫米口径的美制M1919机枪,以便发射当时中国空军采用的美式机枪子弹。
      国军的“斗士”首次投入战斗是在1938年2月,1940年初,最后一架“斗士”在保卫成都上空的战斗中结束了作战使命,在此期间,该机共有约30架被击落、6架因事故坠毁,而战绩是击落了48架日机。凭借这一点,“斗士”也成了1941年前中国空军运用最出色的战机之一。
图1:保存至今的三架“斗士”战斗机在飞行表演中 图2:英军装备的“斗士”战斗机 图3:反映国军“斗士”与日军作战的油画
柯蒂斯 霍克75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9.7米,翼展11.4米
动力系统:普拉特-惠特尼R-1830“双黄蜂”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450千米;最大航程,880千米;升限,9690米
武器装备:3挺7.62毫米机枪、1挺12.7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37-1940年
服役数量:115架
      霍克75战斗机由柯蒂斯-莱特公司设计,总共生产了1095架,其中超过2/3外销到其他国家,而该机后来也成为P-40战斗机设计的基础。
      其中,中国使用主要是该机的廉价外销版,即使用固定起落架的霍克75H。该系列战机在1937年6月出厂后不久来华,第一架于1937年8月25日作为私人座机以35000美元购置给飞行顾问陈纳德。
      尽管性能优异,但国军飞行员和机械师的技术水平较低,令该机表现拙劣。直到1938年,该机才与苏制战机配合作战,并取得了有限几个战果。1939年后,霍克75战机负责重庆地区的防空任务,1939年末的昆仑关战役期间,有6架该型机参与战斗,阻碍了日军对昆仑关的进攻。1941年后,由于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国军的霍克75战机渐被其他美制战机取代,从而在中国结束了尴尬的一生。
图1:1937年在美国试飞期间的霍克75战机。 图2:国军的霍克75,隶属于外籍雇佣飞行员组成的第25中队 图3:国军一架新抵达的霍克75正在接受调试
伏尔梯V-11/V-12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11.4米,翼展15.2米
动力系统:普拉特-惠特尼R-1820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369千米;最大航程,1970千米;升限,7010米
武器装备:6挺7.62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37-1940年
服役数量:52架
      1934年,美国伏尔梯飞机制造公司开发了V-1轻型客机,由于当时技术所限,航空发动机引擎故障率居高不下,因此美国民航局出台规定,不允许单引擎飞机用于客运。为避免亏损,伏尔梯公司便将所有V-1客机改装为对地攻击机,并投向海外市场,这就是国军装备的V-11/V-12攻击机的前身。
      由于在抗战初期损失惨重,国民党政府从1937年7月,便开始寻觅采购新型对地攻击机,并将与美方接洽的任务交给了孔祥熙家族。在购买该战机过程中,孔氏大肆舞弊,采购的V-11/V-12不仅在引擎功率上缩水,而且自身故障频发。由于严重的性能问题,部分飞机甚至只能做到“勉强起飞”,随后还发生了该机因发动机过热而凌空起火的事故。也正是因此,V-11/V-12的抗战表现以灾难收场,1940年,该机全部从退役。
图1:美国空军试装备的一架该型战机在试飞 图2:1938年,驻扎于成都机场的一架伏尔梯战机
贝兰卡28/90B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7.9米,翼展14.1米
动力系统:普拉特-惠特尼R-1830“双黄蜂”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451千米;最大航程,1280千米;升限,9300米
武器装备:5挺7.62毫米机枪、732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8年
服役数量:19架
      贝兰卡28/90B最初是转为飞行比赛专门设计的竞速机,拥有短粗的机身和大功率引擎,仅凭速度就可以大部分日军战斗机的追击。1937年8月,恰逢中国政府军事采购团赴美考察,该机型便因上述特征被相中,于1938年1月运抵汉口,计划在当地安装机枪等武器,作为战斗机投入前线。
      这批无武装的飞机先后在吉安、汉口等地进行训练,并由国民政府雇佣的外籍飞行员驾驶,但后者发现,其操纵性能奇差,完全无法用于空战。在此期间,曾有个别战机尝试在机翼上安装4挺前射机枪、在后座安装1挺后射机枪,并装上炸弹架,试图作为攻击机使用,但效果不佳。1938年2月,日军空袭汉口,被日机炸毁7架。不久,中国空军决定改换新机,而这批飞机立刻因性能恶劣而被放弃。
图1:贝兰卡28/90“多萝西”号在美国进行飞行表演 图2:1937年,为中国代表团进行展示的一架该型飞机 图3:1938年汉口,将该机机身推往机场进行组装的工人
亨舍尔 Hs-123
制造国:德国
尺寸:长8.6米,翼展10.5米
动力系统:BMW 132DC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341千米;最大航程,860千米;升限,9000米
武器装备:2挺7.9毫米机枪、3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8-1940年
服役数量:24架
      Hs-123是德国空军第一代俯冲轰炸机,于1934年在军方的竞标中胜出,该机型参加了西班牙内战、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战斗,也正是在该机之上,德军开发出了地面部队与轰炸机密切协同的战术,并运用到了后来的“闪电战”中。
      1938年初,国民党空军向亨舍尔公司订购12架Hs-123,到货后在衡阳第一飞机修理厂组装,同年6月参加武汉会战,轰炸长江上的日本舰船。1938年10月,德空军又将12架淘汰的Hs 123俯冲轰炸机连同备件,以以201.8万马克的价格出售给中国。但因中国飞行员不熟悉俯冲轰炸战术,该机未获好评,加之德国战略中心投向日本后,对华军售备件、维修保障日渐松弛,1940年,因人员、装备难以补充,国军所剩无几的Hs-123俯冲轰炸机最终全部被封存停用。
图1:反映德军Hs-123作战的油画 图2:西班牙内战中,德国干涉军装备的Hs-123 图3:国军飞行员与Hs-123的合影
图波列夫SB-2
制造国:苏联
尺寸:长12.27米,翼展20.33米
动力系统:克里莫夫M-100发动机两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411千米;最大航程,980千米;升限,9500米
武器装备:6挺7.62毫米机枪、5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7-1942年
服役数量:292架
      苏联生产的双引擎快速轰炸机,也是著名设计师图波列夫在二战爆发前的得意之作,其中SB是俄语“快速”和“轰炸机”缩写对应拉丁字母的组合。1937年末,SB-2作为援华物资,经西北内陆被提供给中国,由于引以为豪的高速度,该机成为国军空军手中的主力装备。1938年2月23日,中苏空军的SB-2轰炸机一起炸毁台湾松山的日军机场,从此开始了中国战场的辉煌之旅。尤其是在宜枣会战、鄂西会战和长沙会战中,这些轰炸机反复突袭敌后战略目标和补给线,成为阻挡日军铁蹄的有力武器。
      1942年后,中国空军改为接收美制轰炸机,老旧的SB-2才正式退役不用,值得一提,抗战期间,中国曾经以此开发出了研轰-3型轰炸机,该机共进行了3次试飞,最后因为降落时起落架折断而报废。
图1:《战争雷霆》中的图波列夫SB-2轰炸机 图2:1942年,一架仍服役的SB-2引起了美军飞行员的注意 图3:1941年的一次出动前,国军飞行员正在了解任务
伊留申 DB-3
制造国:苏联
尺寸:长14.22米,翼展21.4米
动力系统:纳扎洛夫M-87发动机两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439千米;最大航程,3800千米;升限,9600米
武器装备:3挺7.62毫米机枪、25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8-1943年
服役数量:30架
      DB-3是伊留申设计局于1936年研制的远程轰炸机,其中DB是苏联“远程轰炸机”的首字母缩写,在1938年抵达中国时,是当时苏联空军的新锐机型,并曾多次创下飞行高度的航程的记录。1938年,中国空军获得30架DB-3,分别配属空军第8大队和苏联航空志愿队,曾多次从四川基地出击湖北等地日军。
      1939年10月3日,29架DB-3从成都起飞,奔袭武汉王家墩机场,在日方毫无戒备的情况下,DB-3从8700米高度冲出投下高爆弹和燃烧弹,炸毁日机50架,1939年10月14日,DB-3再次出动,给日军造成了同样严重的损失。
      在苏联航空队于1941年撤出后,DB-3轰炸机继续由中国飞行员驾驶服役,到1943年9月,终因苏联无力提供备件而退役,第8大队成员则集体前往美国受训,接受新机B-24。
图1:现存于莫斯科的一架DB-3 图2:1942年苏德战争中的DB-3轰炸机 图3:1941年,被德军俘获的DB-3轰炸机
图波列夫TB-3
制造国:苏联
尺寸:长24.4米,翼展39.5米
动力系统:克里莫夫M-34发动机四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229千米;最大航程,880千米;升限,9690米
武器装备:8挺7.62毫米机枪、20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37-1939年
服役数量:6架
      TB-3是图波列夫设计局20世纪30年代生产的代表轰炸机,也是世界第一种四引擎单翼重型轰炸机,在1930年代,斯大林打造“空中舰队”期间曾生产了超过800架,1937年末,有少数TB-3作为援华物资被提供给中国空军。
      最初,国军计划使用该机对日本本土进行远程轰炸,并配属驻兰州的第8大队第19中队,进行远程飞行训练,5架TB-3由中苏两国飞行员派往南昌,但随后即被日本侦察机发现,有2架TB-3被彻底炸毁,2架受重创。经修复后,其余该机只能转而用于执行运输任务,期间又有部分因机械故障坠毁,到1939年仅剩两架。同年3月,一架TB-3在成都凤凰山机场训练飞行降落时,受侧风影响偏离跑道,飞机陷入泥泞坠毁,此后,该机即从中国空军退役。
图1:《战争雷霆》中的TB-3 图2:驻兰州期间的TB-3,该机隶属于第19中队 图3:1930年代,一架苏军的TB-3在演习中
寇蒂斯 霍克81A-2/P-40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10.2米,翼展11.42米
动力系统:艾利森V-1710引擎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560/609千米;最大航程,1260千米;升限,9450米
武器装备:6挺12.7毫米机枪、907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41-1945年
服役数量:477架
      这一伟大的机型,注定与“飞虎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因为寇蒂斯霍克81A-2/P-40“战鹰”是中国战场使用最广泛、服役最长、也是声名最显赫的战斗机。该机型诞生于1938年,有99架被移交给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1941年12月美日开战后,P-40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并令中国飞行员重新获得了与日军较量的机会。
      从1943年开始,中国空军在美军援助下重整旗鼓,在华中、华南上空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到1944年掌握了战场制空权,期间P-40机体坚固、火力凶猛、操作简单,因此深受国军飞行员的好评,尤其是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期间,P-40不仅用于掩护地面部队撤退,而且还负责护送轰炸机执行空袭,几乎瘫痪了日军的补给线。
      1945年后,中、美空军逐步换装性能更加优越的P-51,P-40逐渐退居二线。
图1:《战争雷霆》中的P-40战斗机 图2:1943年,美军援华的P-40飞翔在南方上空 图3:昆明机场上的P-40和守卫战机的哨兵
伏尔梯P-66“先锋”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8.66米,翼展11米
动力系统:普拉特-惠特尼R-1830“双黄蜂”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547千米;最大航程,1370千米;升限,8540米
武器装备:4挺7.62毫米机枪、2挺12.7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42-1944年
服役数量:82架
      从1941年起,苏俄停止向中国提供战机,使中国空军陷入无力抗衡的局面,也正是因此,国民党的军火采购团游走于美国各大权力部门之间,试图获得任何一种可以迅速投入前线的战斗机,而P-66就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战斗机之一。
      P-66战斗机1940年由伏尔梯公司研制,在当时曾经销售给瑞典和英国空军。1942年开始,第一批P-66经过一波三折的运输抵达国内,但表现却非常令人失望,当时国军飞行员和地勤的技术水平相当低下,无法顺利驾驭和维护P-66,同时,该机的操作性能也相当低下,与机动灵活的日军战斗机交锋往往胜多败少。为避免损失,中国空军赋予P-66的主要任务是对前线作攻击支援,一年后便将其全部移交给二线部队使用,1944年,全部P-66均不再执行作战任务。
图1:1941年,美军装备的一架P-66在训练中 图2:1941年,在美国西海岸,美军第14驱逐机大队的P-66 图3:在印度卡拉奇,地勤对准备运往中国的P-66进行检修
共和P-43A-1“枪骑兵”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8.7米,翼展11米
动力系统:普拉特-惠特尼R-1830“双黄蜂”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572.8千米;最大航程,1047千米;升限,11000米
武器装备:2挺7.62毫米机枪、2挺12.7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42-1945年
服役数量:41架
      1930年代末由美国共和公司研发,原本由美国陆军航空队订购,但在二战爆发后,由欧洲战场传来的报告证明,其性能无法与德国新锐机型抗衡。最终,美军取消了P-43的订单,而共和公司也转而研发重型的远程高空护航战斗机P-47“雷电”,至于已生产的P-43则被顺水推舟,按《租借法案》提供给中国。
      对经验不足的中国空军来说,P-43的性能可谓令人喜忧参半,一方面,其低空性能不佳,而且拥有众多闻所未闻的新设备,因此该机在服役后,迟迟无法形成战斗力,但另一方面,该机的高空性能又非常出色。从1943年以后,P-43开始陆续取得战果,直到1945年退出训练任务。在二战中,中国是唯一将P-43“枪骑兵”战斗机用于实战的国家,并证明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
图1:1941年,一架美军临时装备的P-43 图2:1943年,西方地勤人员正在为P-43安装航空照相机 图3:1944年,驻四川某机场的P-43战斗机队
洛克希德 P-38“闪电”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11.6米,翼展15.9米
动力系统:艾利逊V-1710发动机两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666千米;最大航程,1047千米;升限,11000米
武器装备:1门20毫米炮、4挺12.7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45年
服役数量:至少20架
      1939年,鉴于国际局势的急剧恶化,美国加快了建设空中力量的步伐。二战名机P-38即诞生在此期间,在设计中,洛克希德公司改变了片面追求机动性的作战思路,转而试图令该机具有高速度、强大的火力和优异的续航力,从而打造一款出类拔萃的攻击型战斗机,事实证明,这种设计思路下诞生的P-38相当成功。在欧洲战场,它帮助盟军在1943年取得了制空权,而在太平洋,是“闪电”击落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同时也是对日战绩最高的盟军战斗机。
         抗战期间,中国上空的P-38主要来自美军第33战斗机大队及侦察机部队,1945年部分侦察型被移交给中方,战后,又有若干战斗型作为“剩余物资”转交给国民政府,并在1949年后撤退至台湾。
图1:《战争雷霆》中的P-38战斗机 图2:1945年,被已交给国军空军的P-38 图3:另一架国军空军的P-38,摄于战后
共和 P-47“雷电”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11米,翼展12.42米
动力系统:普拉特-惠特尼R-2800-77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697千米;最大航程,3200千米;升限,13100米
武器装备:8挺12.7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45年
服役数量:至少100架
      P-47“雷电”是二战美国制造的最有特色的战斗机,尽管外形给人以笨拙的印象,但由于功率强大的R-2800引擎,其性能和航程都完全凌驾于同时期的轴心国战斗机。该机配有8挺12.7毫米口径机枪,火力相当强劲,而重要部位敷设的装甲能抵抗12.7毫米重机枪的直接射击,从而赋予了该机几乎坚不可摧的战场生存性。
      抗战期间,中国战场的P-47主要由美军装备:1944年,驻华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的第33、第81战斗机大队陆续成为P-47D战斗机的用户,而中国空军在抗战期间未及换装。1946年,美国将驻华陆军航空兵剩余的102架P-47D移交给国民党政府,国民党空军筛选出75架堪用机,后来,又有若干型号较新的P-47N来华并参加了内战。1949年后,除被击落和投诚的“雷电”之外,所有国军P-47均被带往台湾。
图1:《战争雷霆》中的P-47战斗机 图2:国军空军的P-47N,摄于台湾 图3:国军空军的P-47D,摄于战后
北美航空 P-51“野马”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9.82米,翼展11.27米
动力系统:派卡德-梅林V-1560发动机一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710千米;最大航程,2092千米;升限,12802米
武器装备:4挺12.7毫米机枪
服役时间:1944-1945年
服役数量:至少100架
      P-51“野马”堪称二战中盟军最优秀的活塞动力战斗机,也是盟军制空权的象征。战争中美国总计生产了 15575架“野马”,其击落的轴心国飞机数量超过5000架,由于产量的庞大以及卓越的设计,该机型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出口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1943年,驻华美军第14航空队第23大队开始陆续装备P-51“野马”战斗机,从1944年11月起,中国空军也开始接收美军使用过的P-51B。由于“野马”携带副油箱后,作战半径超过2000千米,作战半径足以覆盖大半个中国,因此这些战机除了为B-25轰炸机提供全程护航,还经常组成编队对日军机场、桥梁和交通线进行突袭。国军装备的野马主要是早期生产的B型,1945年战争结束前,也有若干性能更出色的D型被已交给中国方面。
图1:《战争雷霆》中的P-51 图2:战争结束后,国军装备的“野马”D型战机,特点是气泡型座舱 图3:本照片与上一张同摄于杭州,展示的是国军的“野马”B型战机
北美航空 B-25“米歇尔”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16.13米,翼展20.6米
动力系统:莱特R-2600发动机两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438千米;最大航程,2175千米;升限,7380米
武器装备:12挺12.7毫米机枪、136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44-1945年
服役数量:约200架
      B-25“米歇尔”是北美航空公司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上单翼、双垂尾、双发中型轰炸机。第一架量产的B-25于1940年8月19日进行首次试飞,1941年春天,B-25A正式运交部队服役。抗战期间,中国空军凭借《租借法案》获得B-25,后者很快凭借可靠和优异的性能,成为中国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主力。
      因为具有可观的载弹量与对地扫射火力(部分机型甚至在机首装备了一门75毫米炮),B-25在国内主要用来打击日军的交通线与补给线,甚至包括轰炸长江、香港和海南岛的日军船队;在重大会战时会支援前线支援任务,偶尔也会实施战略轰炸,如1943年11月25日中美空军对台湾新竹机场的空袭。B-25及各种改型一共生产了9800多架,其中部分在国外甚至服役到1970年代。
图1:《战争雷霆》中的B-25 图2:1944年,驻华美军的B-25正在轰炸一艘日军军舰 图3:1944年,驻扎在西南后方基地中的国军B-25
洛克希德 A-29“哈德逊”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13.5米,翼展20米
动力系统:莱特R-1820发动机两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406千米;最大航程,2490千米;升限,8080米
武器装备:5挺7.62毫米机枪、725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42-1944年
服役数量:19架
      二战期间,美国设计开发的海上巡逻机,主要用户包括美国海军、陆军和英联邦国家空军,其中仅后者就装备了至少 2000 架,尽管性能、坚固程度和载弹量不足以执行地面轰炸任务,但该机的航程相当可观,非常适用于大西洋上的反潜巡逻。
      1942年,中国根据《租借法案》得到33架A-29,实际只运到19架,这些A-29主要驻扎成都,多次参加对华中地区日军基地轰炸。但由于之前中国空军长期使用结构简单的苏制轰炸机,最初对该机型无法熟练操作,甚至遭遇了多次事故。随着1943-1944年,B-25轰炸机大量抵达,硕果仅存的A-29飞机均移交中央航空公司作为运输机使用。但民航飞行员也难以适应该机,连续失事损毁2架,无法保证安全营运。最终,A-29遭到停飞,后散落于各机场,任其自生自灭。
图1:美国陆军航空队装备的A-29,摄于1941年 图2:1942年,美军的一架A-29在本土执行训练任务 图3:1942年,在印度卡拉奇机场,等待转交中国空军的A-29
联合 B-24"解放者"
制造国:美国
尺寸:长20.5米,翼展33.5米
动力系统:普拉特-惠特尼R-1830“双黄蜂”发动机四台
性能数据:最高时速,486千米;最大航程,4800千米;升限,8500米
武器装备:5挺12.7.毫米机枪、3600千克炸弹
服役时间:1945年
服役数量:至少20架
      B-24是二战期间美国战略轰炸的重要机型,共生产18181架,也因此成为二战美国生产最多的军用飞机之一。1943年开始,大量B-24从驼峰航线抵达云南,支援中国抗日作战,主要装备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第308大队,该大队曾经多次轰炸汉口、南京等地的日军重要目标,而中国空军则派出部分飞行员前往该大队担任副驾驶,积累重型轰炸机使用经验。
      在国民党政府的反复要求下,从1945年开始,美国方面同意将部分1B-24转交给中国空军。1945年3月1日,航空委员会在四川组建了第8大队,同时,也有200余名中国飞行员驾驶B-24机队前往印度进行高强度集训,但该大队的B-24具备作战能力时,抗日战争已结束,全大队于1945年9月回国,并很快投入了随后爆发的内战。
图1:《战争雷霆》中的B-24 图2:1944年,美军第14航空队的B-24飞翔在中国上空 图3:1945年,国军装备的B-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