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杀人机器,将出现在EA的《战地1》中?

最后的防线
2016-05-11 20:49:05 浏览:0 0

  1914年6月28日,星期日,一场戏剧性的刺杀在萨拉热窝爆发。尽管类似的事件在欧洲并不是第一次,但在当时,几乎没有人预料到,它将诱发一场持续超过四年的世界战争:除了西班牙、北欧各国、荷兰和瑞士,它几乎席卷了所有欧洲国家,并让大洋彼岸的日本和美国身陷其间。不仅如此,这场战争在爆发时是如此不可预知,进行时又显得那么血腥残忍。于是,从当时至今,约有至少10万种书籍和电子作品试图描述当时的场景:从隐藏在资本主义内部的结构悖论,到战争走向失控的政治根源,再到普通参战者的痛苦经历,以及这场战争造成的、毁灭性的直接后果。

《战地1》预告片:

  如今,这长长的名单中又增添了新的一员——《战地1》,在不久前亮相的预告片中,它破天荒地以一战为背景,当年具有革命性的新式武器纷纷亮相:正是这场战争,开启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工业化生产的道路――虽然这种趋势在此前50年发生的同样伤亡惨重的美国内战中已有苗头,但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把这种恐怖真正推向了极致。

毒气:微风中的杀戮

  科技进步改变了战场的每一个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兴起的电灯、铁路、无线通讯技术研究改变了战争方式,毒气、高爆炸药、机关枪、坦克、飞机、潜水艇等新式武器的应用,才是导致超过900万生命在前线丧生的根本原因。

  战场上最明显的变化是化学武器的使用。法国在1914年首先在战场上使用了催泪瓦斯,但是从1915年开始,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德国人的化学武器开始让这场战争变得更为恐怖。1915年,德军在比利时的第二次伊普雷之战中,首先使用了具有杀伤性的氯气(Chlorine Gas)作为化学武器。最初氯气是作为一种气幕,用来掩护发动攻击的士兵,但是这种致命的毒气会灼伤吸入者的呼吸系统,最终造成了5000名士兵的死亡。

游民星空
《战地1》原画中、佩戴防毒面具的士兵,需要指出的是,防毒面具可以中和氯气等对呼吸道产生伤害的气体,但对芥子气等糜烂性毒气只有有限的作用

  氯气使人不知所措,士兵们扔下武器掉头逃跑,军医面对伤员的奇怪症状束手无策。很快,拥有化学知识的伤员注意到它很像工业中的氯气,并意识到可以用化学物质对它们进行中和:一周内,伦敦的妇女们便缝制了30万块棉布口罩,用硫代硫酸钠浸泡——这是最早的防化手段之一。一年后,它们被制作更精良的防毒面具取代,为佩戴这种面具,一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士兵不得不剃掉自己的胡子。

游民星空
一战期间,希特勒(中间最右侧就坐者)和他的战友们,据希特勒本人自己描述,他所在的“李斯特团”曾在战斗的第一天损失了1500人

  如果套用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说法,对1915年的伊普雷之战做个描述,那么它可以被形容为一次进化突变:以此为契机,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战争形式,随后,它的分支越来越多,就像是从一个特定的祖先身上产生了分化,进而衍生出浩瀚如繁星的衍生物种。

游民星空
《战地1》预告片截图,手持一挺刘易斯机枪的主角遭遇毒气进攻:眼前的黄绿色气体可能是氯气

  德国紧接着引入了光气(Phosgene),它的别名是氯代甲酰氯,闻起来就像是新割下的稻草。1917年,他们又使用了更致命且不易被察觉的芥子气(Mustard Gas),这些无色的气体都可以通过炮弹投送。在和平年代,芥子气和光气不过是普通的工业原料,但在战争中,它们成了打破战场僵局的军事手段。它让接触的人皮肤起泡,眼睛灼伤,进而造成内出血等并发症。

  到一战结束,交战各方共使用了超过20种毒气,它们为这场战争贡献了约3万具死尸,尽管它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然而,由于人们对毒气是完全陌生的,比众所周知的枪械和火炮,它反而更能激发士兵内心的恐怖。

枪械:死亡收割者

  与毒气相比,枪械给人带来的震撼力仿佛轻微一些,但效率却超乎寻常地惊人:感谢工业革命的力量,在一战爆发前,枪械的性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协约国和同盟国都使用栓动步枪,它的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8-12发,是拿破仑时代火枪射速的五倍;德国人率先发明了火焰喷射器,它于1915年2月在凡尔登的堑壕中进行了测试;而美国人则为这场战争贡献了机枪,它的普及要感谢四位军事技术史上的先驱——他们每个人的姓名,都将成为一种枪械的名片和标志。

游民星空
《战地1》宣传画,一名操作火焰喷射器的士兵,他佩戴了自制的面部护具,这种做法在一战的士兵中很普遍,但这些护具,通常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最重要的一位是希拉姆·马克沁,他是来自缅因州的民间发明家;第二位是伊萨克·刘易斯上校,西点军校的毕业生,长期在美国陆军海岸炮兵部队供职;还有约翰·摩西·布朗宁,这是一位长相酷似传教士的武器制造销售商;而他们的先驱是理查德·加特林,他给了机枪在战场上的正确定位,并让它在杀戮竞赛中的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加特林本人后来这样描述自己的发明:“机枪与其它轻武器的关系,正如自动收割机之于镰刀,或者缝纫机之于缝衣针。”

  历史学家约翰·基根对此补充道:

  “关于机枪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台机器,一台凝聚了先进技术的机器,它在某些方面很像高精密车床,在另外的方面则与自动压榨机类似:像车床一样,它需要精密的装配和操作,才能依照使用者的意志发挥作用;但同时,它就像自动压榨机,只需要扣下扳机,就可以连续不断地工作——而操作者只需要为它提供原料即可。”

  随着战争进行到中途,人们窥见了一个更黑暗的事实:战争成了冷冰冰的、违反一切道义的屠杀。前线的士兵发现,自己正在受骗和牺牲。

  “最初作为志愿者被征集,但如今成了纯粹的消耗品。”一名年轻的军官齐格弗里德·萨松写道,但被欺骗的人们终究开始觉醒:在奥匈帝国,它诱发了叛逃和兵变,在德国,它让士兵们自伤和装病。这时,美国人卷起衣袖走了进来,在他们身后是一个没有堑壕的大陆,那里的树上不会悬挂阵亡者的内脏——这场战争即将迎来久违的结束。

游民星空
在目前《战地1》公布的所有原画和预告中,一战标志性的马克沁机枪似乎非常少见,这显然是出于“游戏性”的考虑。相反,其中的突击兵可能会装备图中所示的轻机枪——在一战最后阶段,各国已经开始了将机枪轻量化的努力

坦克:鲜血淋漓的履带

  同时,一种新的机械装置——坦克,正在打破僵局。1916年,这种20多吨的钢铁怪兽首先出现在前线地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履带式装甲车辆,也是人类曾建造的、最重的战车类武器,尽管它们的越野速度不到每小时7公里,只与一名成年男子步行的速度勉强相当,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英国的保守军官们,比如黑格元帅,曾不止一次对此发出鄙夷和嘲讽。

  事实上,笨拙并不是限制坦克表现的唯一瓶颈,它的脆弱也人所共知:它的车体被击中时铆钉横飞,让战位上的乘员非死即伤;它的装甲最厚处只有12毫米,甚至用机枪子弹都可以轻易穿透;车内的噪音高达100分贝,就像是将人放在了火车的汽笛旁边,战斗环境也令人瞠目结舌,在前线,乘员需要经常打开舱门才能不至于休克。

游民星空
一战期间,坦克给士兵们造成的震撼,大概就和这张《战地1》原画里士兵们内心的震撼类似。这辆Mark IV坦克的武器其实布置在车体两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游戏中,如果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要想操作这辆坦克需要三个人,而且这三个人的合作将非常蹩脚。为改善游戏体验,DICE不知是否会因此引入载具的第三人称视角?

  然而,这种武器却带来了一种来积极变化,它们可以跨过2米多宽的壕沟,并压制敌人的机枪火力——实际撼动了坚不可摧的德式堑壕体系。在《战地1》预告片中登场的,正是名垂青史的Mark IV,它可以容纳8人,装备了2门57毫米炮和三挺刘易斯机枪——它们的产量突破了四位数。作为对应,德国人也研制出了自己的坦克——A7V,但在战败前只生产了不到100辆。相反,他们把精力集中到了研制反坦克武器上,比如在《战地》预告片中出现的反坦克步枪,而前线士兵则学会了把手榴弹集中捆成一束。

游民星空
在画面左侧,我们便可以看到一把反坦克步枪,它的前身实际是非洲狩猎用的大型猎枪,可以在100米距离击穿15毫米以上的装甲。由于子弹装药量过大,其操作者经常出现肩胛骨骨折

  然而,任何亲历过杀戮的士兵们都清楚,这种做法无异于变相自杀,不仅如此,德国人还必须将所有反坦克武器平铺到整条防线上,这使他们的勇气经常成为以卵击石。不仅如此,在摸索中,协约国还发现了更合理的坦克设计。

  1917年的尼维尔攻势中,法国陆军使用了自己研制的轻型坦克——FT-17,这种坦克只有两名乘员,他们一前一后部署在局促的座舱里,尽管这种设计意味着,FT-17一旦被命中将必定血肉横飞,但它拥有一项全新的发明——可以360度旋转的炮塔,这种设计的影响将持续100年之久。

游民星空
露天展示的FT-17,这种坦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车体顶部的炮塔,目前,《战地1》还没有这种坦克的实机画面放出

轰炸机与飞艇:从天而降的恐怖

  1909年,意大利军官朱利奥・杜黑(Giulio Douhet)曾预言:天空将成为决定性的战场,虽然他的预言要到60多年后才能真正实现,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中力量的登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战地1专区

1 2 3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哪些杀人机器,将出现在EA的《战地1》中?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6/2016051118045348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