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中出现的人类图景并不一定都成真。比如作家威尔斯在小说《人魔岛》描绘的兽人,因现有遗传生物学水平发展有限并未出现,但其中提到的基因改良技术令动物为人类生长器官组织已成为现实;又比如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听闻了一段书中描写人类在孵化场中出生和培育的文字后,直接回应道:“我们就站在悬崖边,一旦跌入深谷,就没有回头的余地了。我们应当慢慢来。”该书间接阻止了美国对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图为《人魔岛》漫画插图。可以说,科幻作家基于科学原理和人类发展趋势的幻想,为决策者们提供了“最坏”的可能性
图为1998年的电影《天地大冲撞》剧照,人类登录彗星。6年后,欧洲航天局发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经过10年“追逐”,于2014年11月12日向目标彗星的彗核发射着陆器“菲莱”,以便更直接地探索彗星。《星际穿越》等电影的热映掀起了关于宇宙、时空、人类生存的讨论。未来不可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未来比幻想中的要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