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泰 奋威将军,汉中太守,陵阳侯
周泰略同许褚,宿卫见长。
以别部司马领兵,数有战功(死战之功)。
濡须一战后,拜平虏将军,督濡须。平虏是三品大将,濡须督则是镇守要隘的干活,身价飙升。击破关羽后却徙奋威将军,这似乎是降职了,好在加领汉中,进封县侯。
此人虽有死战之力,却无领兵之才,如果不是孙权的依赖,他仍旧是,卖命的赔本生意,迟早战死疆场。
陆逊 上大将军,右都护,领荆州牧掌武昌事,江陵侯
陆逊以政绩扬名,平叛治乱也略有功绩,所以被纳入孙权幕府,涉足军事。吕蒙托病,逊以偏将军、右部督代理军务。白衣渡江时,先克、南郡,继而长驱直进,夺取宜都,截断荆益通道,功劳很大。遂拜抚边将军、领宜都太守,华亭侯。这种五品标准套餐对于陆逊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高的待遇了。
在巩固荆州战果时,表现出色,进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爵娄侯。四镇二品方略,不必多说,右护军我个人存在疑问,不知道是幕府属官还是持节都督的变形体。照理即便是大将军也不会有护军这种属官,因为护军本身就是三品以上的品秩,所以推断是后者。曹魏的护军可以护个十几二十来军,指挥权很大,而陆逊四镇只要假节就是都督,所以加护军之职也就意味着其调兵的权力。所谓的右,不知道是否还有左护军,也有可能是地理上荆襄处右。
到刘备东征,陆逊直接进为大都督,假节,他是四代大都督中唯一有实际名位的。战后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典型的三品州牧县侯系列,可以算是军界第一人了。皖城战曹休,再为大都督,此次假黄钺。这里说明一下,由于大都督并不长置,所以一般只在大战之际临时授命。
孙权称帝,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东巡时又征陆逊辅弼太子,执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务,董督军国。这里上大将军在东吴相当于大将军的概念,等于是司马懿之于曹丕,将武昌的事务都交给陆逊处理了。此时陆逊位极人臣,后又转为丞相,加官如故,反倒开始走上末路了。最后忧愤而死。
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比三代前辈更为出色,这当然是由于他本身的能力,但有一点很重要,他是江东豪族出身。这对于孙权来说是值得利用的,所以陆逊才会成为孙策的女婿,并一步一步接近东吴的军政核心。但晚年因争失宠,落得如此下场,却是令人惋惜。
黄盖 偏将军
黄盖以别部司马随孙坚,后随孙策,再随孙权,一直冒死工作在第一线,而且办事效率极高。常为守长,治理地方治安,经常换辖区。哪儿有叛乱了,就调黄盖过去,实在是手纸一般的身价。即便叛乱悉平,也不过是转为丹阳都尉。
论资历名望,在程普之下,但无双中有他没程普的原因是他在赤壁有上佳表现,以功拜武锋中郎将。领武陵太守——本来以为他时来运转了,哪里晓得是武陵又出叛乱了,再调他过去——还真是手纸命啊……
孙权想必是不忍心了,终于封他将军位了。最后黄老任劳任怨,死于任上。
如果不是黄盖对孙氏死忠,这样的待遇,早就开始发牢骚了。同期的程普、韩当都五品郡守加都督了,也只有黄盖这样的性格才会死心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