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名:CD-i
生产商:飞利浦
平台类型:家用机
问世时间:1991
作为一个成长在祖国花园中的一枚80后屌丝,小编我对于飞利浦这个牌子有着又爱又恨的童年回忆。那是一个小编我只能蹲在其他小朋友家里蹭动画片,看着他们家电视柜上的飞利浦影音设备又爱又恨的童年。
除去飞利浦是在影音硬件还是在办公设备上创下的辉煌战果,当飞利浦用自己在影音设备上千篇一律的外形再披上家用机制造者的身份出现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下意识的举动还是赶紧拿起三色线熟练的往电视机上插吧。其实我完全没有广大劳动妇女的意思,毕竟小编的父亲也经常把电动剃须刀和DVD电源线搞混。
据说普遍掌握家庭财政大权的群体-妈妈们,第一眼看见PS4的时候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这熊孩子为什么又要买个DVD?
CD-i与索尼之间的渊源远不止相近的外观设计。实际上在80年代后期,飞利浦参与了索尼的CD格式项目--CD-ROM系统的开发。作为其研发成果,CD-i在制造之初只是一个多媒体的CD播放器。它可以播放CD-i、CD、CD+G(CD+Graphics)、卡拉OK CD以及VCD等格式。早期CD-i的程序内容也主要是音乐和教育。不知是不是收到了电子游戏行业的影响,CD-i后期出现了主机平台的移植游戏。要知道,这个本就是CD播放器的玩意发布价格可是700美元(PlayStation的售价才299刀啊)。
谁曾想到了92年,由于CD-ROM分成问题和索尼分手的任天堂,不仅一块钱都没甩给当时收拾烂摊子的索尼,还偷偷的和飞利浦签订了合作协议继续研发CD-ROM。于是在移植游戏发布时,CD-i竟然接一口气的发布了任天堂平台上压箱系列,包括三款《塞尔达》系列和一款《马里奥》,《林克:邪恶之颜》,《塞尔达冒险(Zelda's Adventure)》、《塞尔达:甘朗之杖(Zelda: The Wand of Gamelon)》,《饭店马里奥(Hotel Mario)》等。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贵圈真乱。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CD-I也是以“多媒体互动功能”为卖点,手柄的设计也采用了小型摇杆的形式,如果能很好的发挥飞利浦在多媒体播放方面的优势,可能我们今天还能见到这台主机的第N代。可惜作为游戏机来说,他还差了一些。不过CD-i在短暂的兼职游戏主机生涯中还是给玩家们带来了惊鸿一瞥,那就是《Burn:Cycle》。 一个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用特殊的摇杆操作手柄,通过穿越时空进行星级探索的一款可以说突破当时行业水平的一款游戏。
好景不长。顶着巨型身躯,高昂的售价,糟糕的移植游戏表现还有各种无聊的多媒体百科全书播放功能。CD-I还是失败了。
行业贡献评价:兼职也要严肃认真哦
惊喜度:7
市场认可度:5
最终得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