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视角中的一段中国近现代史
代表作品:《末代皇帝》
《火烧圆明园》系列无疑是清宫电影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到了1987年,一个意大利导演以他的角度演绎了一段全新的,这就是在当年横扫奥斯卡的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力作《末代皇帝》。有趣的是,李翰祥和贝托鲁奇曾就“末代皇帝”的剧本原著——溥仪遗孀所著回忆录进行版权争夺,最后贝托鲁奇胜出,这也是李翰祥导演的一大遗憾。
《末代皇帝》创造了影视史上的好几个第一:“第一部在故宫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资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场移除护栏的取景,后来郑少秋的《戏说乾隆》也在故宫实地取景,但是可以很明显看出太和殿正门被铁栏挡住。贝托鲁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讲述中国的故事。第一次关于中国的电影获得奥斯卡奖。第一次没有对电影内容做出任何限制。第一次使用了超过1.9万名临时演员。”影片用两个多小时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卖国贼,而是一个还保有人性和善良的普通人,在历史的狂潮中一次次身不由己。
该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光线在影片中完成了表达人物内心明暗的使命。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被阳光照射,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是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士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是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一生。”
《末代皇帝》中经典的配乐此后也几乎成为表达“中国元素”的必备乐曲,当那悠扬的前奏响起,观众的思绪就霎时间回到了古代中国的情景之中。本片获得1987年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艺术指导九项大奖。溥仪的长兄溥杰和帮助溥仪完成自传的李文达都被聘为影片顾问,大量的相关人士都为剧组提供了帮助,包括溥仪的妻子、监狱长、男仆都给与了意见,这些都让影片拥有了更多的厚重与真实。
或许是《火烧圆明园》和《末代皇帝》太过珠玉在前不可逾越,此后虽然陆续还有关于清宫的电影作品,但都波澜不惊,在人物刻画和剧情设置上并无太多新意。其中较有亮点的是田壮壮的《大太监李莲英》,该片“慈禧”由刘晓庆扮演,“李莲英”由姜文扮演,两人在彼时还是一对恋人。而姜文这个“男性阳刚”的象征居然演一个太监也是一个奇妙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