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总部2》的逆天黑科技,背后的真实原型是?

最后的防线
2017-12-21 19:37:16 浏览:0 0

核武器计划

  在《德军总部2》中另一个重要的设定,是纳粹德国开发出了自己的核武器。按照其中的描述,二战期间,纳粹夺取了一个犹太秘密研究组织——Da'at Yichud的技术,并利用它们开发出了自己的核武器,并将一枚代号为“惩戒者(Bestrafer)”的核弹投向了纽约。

游民星空

游民星空
《德军总部2》的设定中,纳粹将一枚核弹投向了纽约,这成了美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类似的情节,在同类架空小说中屡见不鲜。尽管当1945年春天、美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时,德国人的核弹计划只是若干未完成的项目,甚至主导这些项目的科学家都对此缺乏清晰的认识。但即便如此,许多人仍然相信,纳粹离叩开核武器的大门只有一步之遥——也正是这一点,让纳粹的核武器计划,成了二战中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故事。

  人类意识到原子能的力量,是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方程E = MC2之后。简而言之,这个方程意味着,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为了确定物质中包含的能量,只要用它本身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可:同时,由于光速接近了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物质被完全转化为能量,其产生的破坏力将相当惊人,科学家们也可以由此发明一种毁灭性的武器。

游民星空

  不过,幸运的是,作为宇宙中大部分物质的构成基础,绝大多数原子都相当稳定,想要释放其中能量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科学实验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在一种放射性元素——铀上,完全具备进行这种质能转换反应的能力。

  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原子能研究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当时顶尖的原子科学家要么是德国人或奥地利人,要么和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研究机构合作密切。在1938年的一次实验中,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Otto Hahn)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分裂了铀原子——尽管当时,他本人并不清楚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游民星空
奥托·哈恩,他在不经意间分裂了铀原子,但真正意识到其中意义的,却是他的犹太人同事

  但另一方面,哈恩的奥地利籍犹太人同事——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却注意到了哈恩的发现。通过分析整个实验过程,莉泽·迈特纳意识到,哈恩用中子轰击一小块铀样本,就令一些铀原子分裂开来,进而完成了从质量向能量的转换。

  尽管该发现意义重大,但无不讽刺的是,因为犹太血统,莉泽·迈特纳却不得不离开德国、流亡瑞典。排挤她的除了纳粹分子,还有一部分来自柏林威廉皇帝研究院(Kaiser Wilhelm Institute)的同事。尽管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在一段时间内,莉泽·迈特纳仍然在协助哈恩推进原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迈特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天真地相信,科学本不应该存在国界。不过,大多数犹太科学家并没有像她这样天真,到20世纪30年代末,几乎所有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的犹太裔物理学家,都流亡到了英国和美国。不仅如此,卷入这股流亡大潮的还有大量反对纳粹的自然和人文学者,在他们离开之后,纳粹分子逐渐控制了德国的科研和教育机构、

  在这些新上台的人当中,一部分是纳粹的狂热支持者,而另一些则是当年处在学术边缘地带的教师和科学家,他们嫉妒“劣等民族”取得的成绩,尤其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游民星空
维尔纳·海森堡,在纳粹德国的核计划中,他扮演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这些人常常将爱因斯坦的理论称作“犹太物理学”,并认为其不过是“精心编造的谎言”,相反,唯一纯正的物理学就是所谓的“德意志”物理,它遵循的是当年牛顿打下的基础。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德国科学家都鄙视“犹太物理学”,在他们之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在爱因斯坦等人流亡之后,海森堡事实上成了德国原子物理学界的权威。之前,他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曾让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并赢得了欧洲学术界的称誉。尽管海森堡本人并不是一个纳粹分子,但他却相信一个事实:科学应当为国家和民族服务。正是因此,和许多德国人一样,他依旧愿意为纳粹政府效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命海森堡作为原子武器计划的负责人,也是德国政府最合理的选择。然而,在1937年7月,一份名叫《黑色军团》的杂志却开始大肆攻击海森堡的研究成果。

游民星空
《黑色军团》实际是纳粹党党卫队的官方杂志,有着强烈的纳粹宣传色彩,该杂志曾经攻击海森堡的研究是“犹太人阴谋”的一部分

  按照文章中的观点,海森堡的研究也是“犹太人阴谋”的一部分,他们试图通过灌输错误的物理学观念,来毒害日耳曼青年,进而在全国境内散布混乱和谣言。由于《黑色军团》实际是一本纳粹官方杂志,它批判过的许多人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对海森堡来说,这次事件相当严重,他被迫向亲友求助。

  当时,海森堡的家族和党卫队头目希姆莱的家族非常接近,他们立刻开始了游说。但即使如此,海森堡还是被要求前往柏林接受长期的审问。最终,纳粹党方面决定撤销对海森堡的一连串指控,并希望他一方面拒绝承认犹太学者的贡献,同时继续开展研究,然而,经历了这一连串风波之后,按照海森堡本人的说法,他已经对原子能项目本身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游民星空
海因里希·希姆莱,海森堡最终通过他摆脱了来自《黑色军团》的攻击和指责

  上述因素,注定了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前景,不仅如此,由于接纳了大量流亡科学家,美英盟国在战争爆发后不久便掌握了纳粹德国原子能项目的大致轮廓。在1939年,爱因斯坦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其中描述了核武器的可怕威力,并指出,纳粹德国已经开始了核武器的研究。

  这一消息惊动了美国人,很快,他们也针锋相对地启动了准备工作,这也是原子弹项目“曼哈顿工程”的起源。在一段时间内,两个国家的核物理研究几乎是齐头并进。在战争初期,德国人启动了两个核反应堆的试验项目,然而,不久之后,海森堡团队却做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

  按照工作原理,核反应堆需要铀238的链式反应才能运作。为了维持这种反应,放射性同位素周围的中子流必须由另一种物质进行“慢化”,其中最常用的莫过于石墨和重水。在取舍之后,德国人选择了后者——但其中存在一个问题,以当时的技术挑战,重水的制造可谓非常困难。

  直到1940年,德国人才在奥斯陆以北100英里的挪威小镇弗尔莫克(Vermok)夺取了一座重水工厂,到1942年时,该工厂已经为海森堡的实验室提供了上万磅的产品——据此,盟国情报机构判断,来自挪威的供应将成为纳粹核武器计划的关键环节。因此,一系列破坏计划很快应运而生。

游民星空
弗尔莫克的重水工厂,在战争中,盟国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破坏行动,以瘫痪纳粹德国的核项目

  其中,第一次行动发生在1942年11月,这次行动的代号是“新手”,但不幸的是,运输突击队的滑翔机在飞往目标途中坠毁了,这令盟国的破坏行动搁置了整整一年。新一次行动定在了1943年11月,150架飞机对当地的重水工厂发动了空袭,破坏了厂区的发电站和电解单元,整个弗尔莫克工厂因此彻底瘫痪。

  然而,对盟军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弗尔莫克还存放着大量的重水。如果这些重水被运往德国,纳粹依旧有建造核弹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盟军派出了一个由挪威流亡者组成的突击队,他们在一次大胆的行动中渗入了工厂,炸毁了存放重水的容器。后来,英国的潜艇又阻止了更多的重水从海路运出——纳粹德国的原子弹项目很快陷入了困境。

游民星空
负责破坏重水工厂的挪威突击队在一次滑雪训练中,他们最终以零伤亡的代价破坏了弗尔莫克的重水储存容器

  不过,尽管对重水工厂的攻击持续不断,但在此期间,德国科学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它们和当时美国人研究一样,揭示了原子武器的制造思路。它们具体包括三类,其中前两种的威力主要来自浓缩铀和钚的裂变,而最后一种是“反应堆炸弹”,即今天所谓的“脏弹”。

  其中,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就是一颗典型的铀裂变炸弹。生产这种武器的关键是足够数量的、高浓缩的铀235——它们可以从自然界中存在的、相对丰富的铀238中获得。

  然而,考虑到整个提取过程相当繁琐,因此,制造原子弹需要多少铀235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在这个方面,海森堡却做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判断:他认为,想要建造原子弹,并实现连锁反应,他们需要至少1吨的铀235——这意味着,在当时的条件下,德国根本不具备研制核弹的可能。

  这一数据,也成了一连串争议的根源。按照美国科学家的计算,制造原子弹只需要不到100磅的铀235。对导致这一错误的原因,各方始终莫衷一是。按照海森堡本人的说法,这一错误是故意犯下的,为的是阻止纳粹拥有核武器,但按照许多作者的观点,这纯粹是因为海森堡估算错了数据。不过,不管其中的原委,它产生了一个直接的影响:德国人相信,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核武器的门槛依旧可望而不可即。

  在当时,德国原子弹计划的推进,一方面取决于科学家和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取决于来自政府的决定,而在当时的德国,负责统筹该项目的最高官员是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和军事工程师——考虑到德国的经济已是全负荷运转,他制定了一条严格的规章,要求所有项目的回报都必须与成本成正比。

  1942年后,施佩尔与海森堡进行了多次会晤,试图了解核武器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但他得到的回答令人失望。施佩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他的回答一点都不鼓舞人心,他声称,科学的解决方案固然已经找到了……但获得生产的技术性条件可能需要数年……而且还要假定这个计划得到了最大的支持。”

游民星空
施佩尔(中)和希特勒,其中前者在战时主管着许多的军事科研项目

  在几次交谈后,斯佩尔总结说,原子能项目对德国战争前景的影响非常之小,显然,更明智的做法是把资源集中在导弹和喷气式飞机项目上——至少这些项目将在短期内结出果实,正是因此,原子弹项目获得的经费始终是有限的——它们只有大概数千万帝国马克——甚至不及一些重点项目的10%。

  不过,随着1944年后,战况对德国愈发不利,德国科学家们又重新燃起了对原子能项目的热情。虽然无法开发一种真正的核弹,不过,他们依旧看到了开发“脏弹”的可能性。德国技术人员的设想很简单,先制造一部可以工作的反应堆,在失控的状态下,该反应堆也可以发生规模较小的爆炸,但其产生的核污染将沾染一片广大的地区。然而,这个想法注定只能存在于理论上,因为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即使这个反应堆建造完毕了,又该如何将其投掷到敌军占领区?

  毫不奇怪,对这个异想天开的项目,德国政府从来没有给予多少支持,另外,随着盟军空袭越发频繁,其军事工业体系都处在了崩溃边缘,对昂贵的核计划更是有心无力。虽然在1945年,德国研究小组成功在西南部山区的废弃矿坑中建造了一座科研用的反应堆,但这一反应堆的工作并不稳定,海森堡和他的助手们经常因此暴露在高剂量的辐射之下,直到美军发现这一秘密设施前,他们都没能让反应堆实现稳定的连锁反应——不久,长驱直入的盟军就攻陷了反应堆所在地——至此,纳粹德国的核武器项目也画上了一个仓皇的句点。

游民星空
1945年,盟军在调查德国建造的试验反应堆,该反应堆在技术上并没有领先之处,盟军之所以对其十分重视,是担心其中的部分技术在战后落入苏联人手里

  事实上,由于盟国强大的经济和科研力量,德国在核武器领域进行的注定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到1945年时,他们离完成原子弹仍然相当遥远,而且他们认为,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实现这一目标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1945年,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时,许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个宣传上的谎言,他们完全无法相信,盟国居然为一种有风险的技术投入了如此大的力量和资金。

结语

  事实上,也许只有在《德军总部》的世界中,纳粹德国的科学技术才能达到如此骇人听闻的地步。尽管其中的设定的确很多来自现实,但和大部分人的想象的不同,在历史上,这些设想中有一部分固然是跨时代的,但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它们要么缺乏实现的条件,要么不具备显著的军事意义。

  事实上,这种情况可谓相当普遍,上篇文章中的飞翼式战斗机大多只有图纸和不成功的原型机,大量的新式潜艇问题重重、没有赶得上在战败前服役,同样,德国人太空计划只是几张蓝图和草稿,完全缺乏周密的论证和试验,其原子弹计划则从一开始便充满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纳粹德国的科学成果实际上是被人为夸大了,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则明显与纳粹德国对“超级武器”的执着有关,由此诞生的军事项目又反过来刺激了战后的艺术作品,进而影响了我们对当时历史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纳粹德国的“超级武器”项目之所以如此之多,设想如此之前卫,恰恰是源自纳粹德国领导层对技术的无知——尤其是在战争中后期,他们经常会否定更可靠的传统项目,转而寻求更激进的设计,并将其当做挽回战局的希望。至于它们如何实现、是否可靠,或者具有军事上的重大意义,则极少在考虑之列,另外,其推进的过程也不乏组织管理上的问题,这使得它们服役的时间被大幅拖延。

游民星空
战争末期,被德军遗弃在秘密工厂内的喷气式飞机机身

  事实上,以上项目只是其中的代表,在它们身上,德国消耗了数百亿马克的经费,以及难以估量的人力和资源,但这些项目大都只做到了一点,即加速了同盟国的胜利。例如,统计数据告诉我们,除了炸死了数千名平民之外,德国的导弹项目实际没有取得任何军事上的意义——另一方面,它们的研发和生产却消耗了20亿美元(1945年的价值,与盟军在原子弹开发项目上的花费大致相当)的经费,事实上,如果将这些经费的一部分,用于传统武器的生产和研发,德国反而会赢得更多苟延残喘的时间。

  而这一点,也可以解答一个疑问:如果历史上存在一种可能性,让德国全力开发前述的超级武器,那么,二战将怎样进行?需要承认,其中一些武器(如XXI型潜艇)也许会让盟国蒙受更大的损失,但另一些则明显会加速德国的失败,因为这些武器榨干了这个国家的资源和战争潜能,而且还存在种种技术上的问题。纵然它们有些能够提前竣工,并在战争中幸存,最终很可能只会成为在莫斯科、伦敦和纽约展览的战利品。


游民星空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德军总部2:新巨人专区

上一页 1 2 3 4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德军总部2》的逆天黑科技,背后的真实原型是?https://imgs.gamersky.com/pic/2017/20171221xtn_162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