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展开《影之刃零》线下试玩中展现了部分游戏的内容,那么这些游戏内的场景设计取材自哪些传统文化呢,下面请看“sorma锁码”带来的《影之刃零》线下试玩文化考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先来讲第一个彩蛋,这是Demo新手教程前遇见的一座石碑,它的造型看着与宋代《营造法式》卷三记载的“赑屃鳌坐碑”比较相似,
比如我去年独家翻译《黑神话》中的那个西夏文石碑就是一个典型,可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
《影之刃》这座石碑的原型应该名为“佛教造像碑”,它看着与“赑屃鳌坐碑”相似是因为他们的顶部都有相同的交龙纹盘绕。《营造法式》原文道:“上作盘龙,六条相交”,据说这种纹路是传说中无角之龙——螭龙,它作为装饰最早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在石碑上出现,又称“螭首龟趺”。
与“赑屃鳌坐碑”不同的是,佛教造像碑大多会在原本碑首的位置单独雕出一尊小佛像;
而碑身部分则会参照我专门去拍的云岗石窟造像,将佛龛一层一层雕塑出来;
最后,再将驮着底座的赑屃舍弃,这样就形成了游戏里的佛教造像碑,根据造型来看它应该是北魏到大唐期间的产物。讲道理,既然《影之刃零》有武林中的正道联盟,那以佛教为原型的门派应该也是存在的。
我们继续讲第二个彩蛋,正式开始新手教学时,系统会调出一个敌人来让我们练手。其实,这名敌人早在《影之刃零》的第一支PV中就出现了,他连续变换了三张面具,这三张面具都是源自现实驱傩仪式中祭司所佩戴的傩面,它们分别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邪魔妖怪的开路将军;为人勾还良愿、惩治恶人和邪神的勾簿判官;以及动物化的辟邪器具——吞口面具。
有意思的是,这名敌人在PV中使用不同面具时他的声线也不一样。因此我猜,这名敌人的能力对应的是傩戏中请神上身,不同的傩面对应着不同的人格和技能招数,就跟《一人之下》里王震球所使用的神格面具差不多。
看来,采访里制作团队提到的“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传承”绝非虚言。
ok,下面是第三个彩蛋。我们在游戏中一路上能捡到许多卷轴或信件,其中有三张是盖着印章的,它们可不是随便乱盖的啊。
第一张右上角的印挡着的地方太多,只能看到一个“联”字,按照印章的阅读顺序它处在第三个字上,那它只有可能是“正道联盟”的方印。
左下角的印章也被挡了不少,甚至中间的印被黑字完全盖住了,不过这也难不倒我,根据印章第一个字的部首推断,它应该是“凌”字。结合上下文,那这枚印章应该就是凌云印。
第二张信上的印章倒是很清晰,结合信件中通知正道弟子去修行龙体之术的内容,这枚印章上的文字应该是“特此文告”
特此文告·方印
而最后一封信件就开始上强度了,它的印章花纹十分复杂,不太能看得清楚。
虽然无法辨别印章上的文字,但是这种大多数人都没见过的特殊字体,我还是能够辨别一二的。它的学名为“鸟虫篆”,又被称为“鸟篆”、“虫书”,是一种取虫、鸟之形结合篆书演变而成的装饰字体,多用在篆印、青铜器和瓦当之上,比如这枚鸟书始皇传国玺就用到了鸟篆。
这还是我第一次在游戏中见到使用鸟篆字体,可见《影之刃零》在这种难以察觉的细节处都下足了功夫,实属难得。
下面我们来讲最后一个彩蛋。在试玩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尊面部被红花遮蔽的雕像,台词说它是陆家先祖夫人像,也被称为“蒙花圣母娘娘”。
别看它出现在Demo支线中,实际上它在PV中也有现身,因此我猜它是贯穿主线的重要线索之一。
现场试玩的朋友们可能在雕像这里看完对话就马不停蹄赶地赶路去了,实际上“线索”往往就藏在这不起眼的角落里。我们不妨将游戏镜头偏向雕像,这样就能用一个刁钻的角度看到这尊雕像的底座上写着“吕大夫人”四个大字。
在过去的影之刃系列中,并没有陆家这一设定,因此即便得知这位太太姓吕,这尊雕像的身份依旧扑朔迷离。所以,就没有什么办法来窥探一下她的身份吗?答案是有的,只不过我们需要从雕像造型入手。
在古代雕像中,往往某些特定的姿势造型是与雕像的身份相绑定的。比如这尊关公木雕,他的右手捋着胡子,左手搭在大腿上,许多关公木雕都能看到同样的姿势。
结合游戏中“蒙花圣母娘娘”的服饰和手型姿势来看,我推测这尊雕像的原型应该是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妈祖。因为她的手部姿势是为了托如意或牙笏而专门设计的。
制作组之所以选择妈祖的雕像为设计原型,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妈祖在民间传说中是一名由人升格成神的女性,而这次Demo剧情中提到的“吕大夫人”也是由“人”升格为“神”的女性,双方的身份在相互对应。只不过在游戏中,促使“吕大夫人”成神的秘法-龙体之术,并不是一个好东西,所以制作组才在雕像脸上加上了,形似受龙体之术侵害死去时爆开的花线。
文献参考:
[1] .徐谷甫.鸟虫篆大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2] .王静芬.中国石碑- 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章军华.中国傩戏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4] .郭净.中国面具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 .顾朴光.中国面具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6] .王恒富.贵州傩面具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7] .洪文雄.中国傩戏面具艺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古籍参考: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2] .唐.封演.封氏见闻记.
[3] .清.闵齐伋.偏类六通书.
[4] .宋.李诫.营造法式.
[5]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影之刃零专区
责任编辑:铁板里脊歼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