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感受
材质结构和手感分析
通过产品本身的结构、设计思路,以及包装背面所介绍的产品特性等细节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ICE+这种亚克力材质产品的研发初衷,就是要通过提升自身更强的性能表现进而替代树脂产品形成革新。所以,我们就以树脂垫的基本特点作为ICE+的测试标准,看看它的表现是否对得起革新这个词。
树脂合成材质鼠标垫的产品特点
1、拥有目前所有材料鼠标垫中最高的顺滑度
2、以爽快感为设计目标的,极具材质自身特色的个性化手感
3、具有优秀的“应激反应下的滑度”表现
4、出色的微操作能力
5、由于滑度较高,因此使用中急停瞄准的定位能力不及传统布垫。
6、耐磨度一般,导致手感变化较快,全新产品最佳状态无法恒久保持。
实地测试
滑度
以个人手测的主观感觉来说ICE+完全具备成为目前滑度最高硬质鼠标垫产品的潜质。对比诸如经典产品赛睿初版S&S、ZOWIE SWIFT等ICE+在滑度上的表现十分令人满意。并且测试是在采用磨合完毕的火线最新混合材质特氟龙贴脚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以及垫子全部为全新的情况下公平对比,ICE+在滑度上依然胜出。 当然,这个胜出并非是颠覆性的,不是像一台车从时速50公里瞬间加速到100公里的差别。如果一定要这样量化来说的话,提升大约在10公里左右。也就是从50公里提升到了60公里。
爽快感
众所周知,树脂垫手感爽快的根源在于粗犷的表面纹理颗粒所带来的速度感和摩擦感。而ICE+表面颗粒并不是非常大,相比同样以粗犷见长的SS和SWIFT,它的表面纹理算是细密的。 所以ICE+的使用手感虽然滑度很高,但同时却表现的较为细腻。并无SS那种纯粹的粗犷。 直观形容的话,它的手感是介于双面树脂垫的粗面与细面之间的一个位置。但同时却很滑。 这明显有别于树脂垫细面细腻但不是特别滑,粗面滑度高但不细腻的传统观念。
应激反应下的滑度
传统树脂合成材质鼠标垫与其他材质鼠标垫最大的不同点并不仅仅是在广义的顺滑度上,而是在“鼠标移动过程中鼠标垫承受手腕突然增大的压力以后所能实现的顺滑程度”。举例来说,假如你在CS中的某一个拐角处突然遇到了敌人,而这时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快速移动准星去瞄准射击,这时你手腕所使出的力道绝对要比你正常移动鼠标时大得多,这样对鼠标垫的压力也就自然增大。这个就是应激反应。所以这一环节的测试我采用模拟应激反应的方式为:把鼠标放在鼠标垫上面手腕用力下压,在下压的同时左右移动鼠标。经过测试表明,ICE+的表现完全令人满意。即使很用力的下压,鼠标移动也不会感到吃力,而如果是在其他布制鼠标垫上移动则会比较困难。因此这歌环节的测试ICE+可以打满分。
微操作
微操作指的是鼠标在小范围内的细微移动。 决定微操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就是鼠标急速启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如果很小,则表示这款鼠标垫十分便于微操作。因为在小范围内的微操作时最讲究的就是鼠标的精细移动,例如在CS中使用AWP,在很远的范围内开一倍镜狙击敌人,由于距离较远,敌人的画面比例很小,这时就需要比较精细的小范围移动准星才能准确的命中敌人。而决定鼠标精细移动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鼠标从静止到启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如果这个力比较小的话,那么鼠标移动起来将非常自如,大大提高瞄准的精确性。而如果这个时候摩擦力大的话则会严重影响精细移动质量(移动缓慢、细腻程度降低、无法短时间内准确命中目标等)这一点在与敌人远距离互相点射的时候尤其明显(点射时需要左右晃动并且频繁在小范围内调整准星瞄准)这也就是大阻力,尤其是启动摩擦力较大的布制鼠标垫不适合微操作的最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就是,“影响微操作手感的最大因素就是“急起”。举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更容易让大家有概念:我们开车时,车油门踏板的阻尼如果很大,并且略显生涩的话。那么我们初接触这台车的时候就很难掌握。导致行进中对速度的细微调控动作很难做出。踩的力度小了会没反应,而力度大了又很容易导致车身突然向前窜。所以坐车的人会感觉非常郁闷。联系到鼠标垫时可以想象你正在使用的是一个很旧很涩的布垫。鼠标移动力度小了瞄准没到位。力度大了又会划过目标的感觉。 而如果油门踏板的阻尼均匀有层次感,那么开车时对速度的细微掌控就会得心应手。坐车人也会觉得行进过程平顺自然,没有突兀的前窜或生硬的急刹车。 而具有绝对滑度优势的ICE+显然不存在生涩的问题,所以它的微操作在使用中显得十分自如。
定位
定位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滑度高的鼠标垫先天的弱势。原因就是在于滑度过高难以刹车。直观联想的话可以用滑冰来举例。一旦速度起来,那么想要停下就会有点困难。所以虽然高滑度垫子的微操能力极佳,但是要实现急停则有点困难。这一点ICE+也不能避免,需要在使用中多加适应,尤其是从布垫过渡来的人更甚。
寿命
由于ICE+到手时间较短,所以目前我很难给出靠谱的寿命数据,只能留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