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气罐”到“小铁片” 浅谈硬盘的发展史

2017-11-10 15:15:24 来源:游民星空[原创] 作者:果酱君 编辑:惑星炽烈 浏览:loading

  首款“温彻斯特”硬盘型号被定为“3340”,采用了14英寸的规格,每个磁盘容量为30MB,并通过进一步发展的气动学磁头技术,将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缩短到了17微英寸。在6年后的1979年, IBM发明了薄膜磁头技术,这项技术能显著减少磁头和磁片的距离,增加数据密度。令硬盘体积可以进一步减小,读写速度可以更快,容量更大。同年,利用该技术生产的3370型号的硬盘,容量已经达到了571MB。

游民星空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Shugart和FinisConner离开IBM自立门户,创立了Shugart Technology,开发出了像5.25英寸的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据说这两个公司的人经常一起讨论这个项目,一到晚上下班后他们去一个鸡尾酒吧,看到桌子上的鸡尾酒餐巾纸大小正好,就一致同意把磁盘做成这个大小,回来一量,就是 5.25 英寸。

游民星空

  次年该公司又发布了第一款适用于微型计算机的硬盘,容量为5M,体积与软驱差不多,对了,这家公司后来更名叫Seagate(希捷)。

世界上首款GB级别硬盘——IBM 3380

  1980年,IBM手中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款突破GB容量的硬盘,这个名叫IBM 3380的硬盘容量达到了2.52GB,不过这款硬盘依然不是针对微型计算机进行设计的,这款重达500磅的巨型硬盘虽然容量够大,但依然无法满足家用。

游民星空

首款3.5英寸硬盘——0663-E12

  在20世纪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术。这种新型磁头采取磁感应写入、磁阻读取的方式,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大幅度提高硬盘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

  0663-E12就是使用该技术推出的一款3.5英寸的硬盘,这款1991年出自IBM之手的硬盘的出现奠定了两个重要的方向,不但硬盘容量进入GB为单位的时代,同时3.5英寸硬盘也开始作为标准的尺寸开始进行生产。

GMR巨磁阻效应磁头诞生

  仅仅是6年之后,另一项划时代的技术诞生了,那就是GMR巨磁阻效应磁头。新磁头相比MR磁头而言更加敏感,如果说用MR磁头能够达到3-5 Gb/inch2的存储密度,那么使用GMR之后,存储密度可以达到10-40Gb/inch2,相对于以前提高了8倍之多。

游民星空

硬盘技术开始提速

  2001年,TDK公司采用TMR薄膜试制成功的,开发了全新的磁头,该 TMR磁头的再生输出以及面密度均与GMR磁头相同。

  同年5月,IBM发布“仙尘”技术(Pixie Dust),这种技术通过一种名为AFC的抗铁磁耦合介质,在硬盘内部存储数据的盘面上加上薄薄的一层钌元素。它能够克服当存储设备的存储密度到达一定限度的时候所出现的超磁效应。这样磁盘的存储密度就能进一步上升,能使磁盘存储更多的数据。

  2002年,硬盘的接口、转速、容量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转数方面,西数名为RAPTOR的IDE硬盘从7200转突破了10000转大关;迈拓的Big Drive技术突破了137GB的容量限制之后,桌面硬盘容量记录达到了200GB;为了在速度上实现突破,接口迎来了全新的SerialATA接口。

  然而在2007年垂直技术将硬盘的容量提升到TB级别之后,HDD陷入了开发瓶颈,SSD的出现吸引了大多数的开发商。虽然在价格上居高不下,但SSD性能方面的优势确实显而易见的,大多数用户都开始选择SSD。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喜欢
游民星空APP
随时掌握游戏情报
code
休闲娱乐
综合热点资讯
单机游戏下载
好物推荐
游民星空联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