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到虚拟现实,再到增强现实
虽然出货量没有手机那么大,但是 VR 眼镜的市场格局其实和手机有点类似:旗舰产品大多在用骁龙旗舰芯片。无论是 Meta,还是 Pico 和奇遇,目前高端 VR 眼镜基本上都是基于骁龙 XR2 平台打造。
相比于 VR 设备,AR 眼镜对于轻便的要求更高,这也使得其芯片平台要在性能的基础上,兼顾体积和功耗。
于是,第一代骁龙 AR2 平台就为变革 AR 眼镜行业而来。
和在手机上用的第二代骁龙 8 移动平台不同,第一代骁龙 AR2 平台采用了多芯片分布式处理架构,相比于与搭载骁龙 XR2 平台的无线 AR 智能眼镜参考设计相比,骁龙 AR2 平台主处理器在 AR 眼镜中的 PCB 电路板面积缩小 40%,同时,平台整体 AI 性能提升 2.5 倍,功耗降低 50%,最终能够支持 AR 眼镜实现低于 1W 的功耗。
之所以采用多芯片分布式架构,是为了实现 AR 眼镜更均匀的配重并降低左右眼镜腿宽度,AR 处理器、AR 协处理器和连接平台可以动态地将时延敏感型感知数据处理直接分配给眼镜终端,把更复杂的数据处理需求分流到搭载骁龙平台的智能手机、PC 或其他兼容的主机终端上。
在高通看来,AR 眼镜是用户连接现实世界和元宇宙的中间设备,因此第一代骁龙 AR2 平台设计思路就和手机平台大相径庭,因此它也有不少特别的特性。比如支持多达九路并行摄像头进行用户和环境理解。其增强的感知能力包括能够改善用户运动追踪和定位的专用硬件加速引擎,用于降低手势追踪或六自由度(6DoF)等高精度输入交互时延的 AI 加速器,以及支持更流畅视觉体验的重投影引擎。
AR 协处理器聚合摄像头和传感器数据,并支持面向视觉聚焦渲染的眼球追踪和虹膜认证,从而仅对用户注视的内容进行工作负载优化,以帮助降低功耗。
和第二代骁龙 8 移动平台同款的高通 FastConnect 7800 连接系统,能够让 AR 眼镜和智能手机或主机终端之间的时延低于 2 毫秒。
为了帮助开发者们在全新平台上开发头戴式 AR 应用,高通也打造了涵盖硬件、全套感知技术和软件工具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现在骁龙 AR2 平台和第二代骁龙 8 移动平台现已优化支持Snapdragon Spaces 开发者平台。
开发者利用 Snapdragon Spaces 进行应用开发
前面说到的 Adobe,便是和高通一起,在 XR 创作和使用的工作流程上展开合作。
通过 Snapdragon Spaces 将 Adobe 3D 与沉浸式媒体创作工具从智能手机和 PC 扩展到 XR 产品,有助于让创作者在头戴式眼镜和设备中打造具有空间感知能力的沉浸式叙事体验,从而使最终用户能够更深入的观看 Adobe 3D 与沉浸式媒体内容并与之互动。这项工作包括在众多 Android 终端上支持 USD 格式的高性能 3D 工作流程,以实现 Snapdragon Spaces 支持的 XR 体验。
如果说高通和网易的合作是技术赋能娱乐,那么高通和 Adobe 的合作就是技术赋能创作,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搭载了骁龙平台的设备不仅仅硬件出色,也让这些设备有好内容和好工具,并且这些内容和工具能够以用户为中心,跨端运行。
Snapdragon Everywhere,其实是个生态圈
最开始,真无线耳机是以便捷取胜,不过牺牲了音质,同时延迟也很高,续航也不长。如果再看现在的真无线耳机,就会发现虽然形态变化不太大,但内里已经乾移坤易:空间音频,主动降噪,无损传输和超低时延都来到了真无线耳机上。
这里自然也有骁龙的存在,所以我们看到了第二代高通 S5 音频平台和第二代高通 S3 音频平台的推出,它们也都针对第二代骁龙 8 移动平台进行了优化,耳机终端厂商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研发,获得动态头部追踪支持空间音频,无损音乐串流以及手机和耳塞间 48 毫秒的低时延等等特性
至此,一位数码发烧友可能已经发现,身边的设备已经无处不骁龙了,大的汽车,中型的笔记本和平板,小的 AR/VR 眼镜、手机,更小的手表和耳机,都是由骁龙提供连接和算力。
并且,各种骁龙设备之间,也开始了协作。高通不光让骁龙在硬件上发力,也更进一步,针对场景,针对应用来做优化,搞合作。
看起来,骁龙存在于硬件上,也帮助软件获得更好体验,也正是这无处不在的软硬交织,构成了一个属于骁龙的生态圈。
比如基于第二代骁龙 8 移动平台,手机厂商可以以它为基础,打造影像旗舰,高端游戏手机,折叠屏手机,甚至是主打隐私安全的商务型手机。
其他骁龙平台其实也差不多百花齐放的局面,最新的第一代骁龙 AR2 平台就吸引了联想、LG、Nreal、OPPO、Pico、QONOQ、Rokid、夏普、TCL、Vuzix 和小米等厂商进行产品开发,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骁龙 AR 眼镜出现。
看起来,骁龙是种子,但其实骁龙更像土壤,在它上面,有参差多态的软硬件,以及以十亿为单位计算的用户。
有趣的是,曾经主业是手机的厂商,在发展自己硬件生态的时候,做其他品类,也更倾向于选择骁龙平台。
从这一点来讲,骁龙生态,也是能滋养出各类生态的底层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能力,也就是开头所说,有驱动「大趋势」的能力,而非被「大趋势」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