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败阵之企业篇
现状一:只想赚快钱
目前手机行业进入门槛低,几百万就可以做手机了。业内流传说:日本手机拼技术,韩国手机拼外观,美国手机拼体验,而中国手机则是拼价格。有业内人士透露,如果只做一款手机,200万就可以,用200万搏1000万人民币,因此吸引很多热钱进入。
有业内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一些公司做手机,都是拿着供应商的钱来运作,因此就靠低价来大量出货。价格低,出货量就大,如果一个月出货量达到几十万台,一个月有几个亿的现金流,那一个月亏500万都没问题,最后搞不下去了,就跑路,欠了供应商一屁股债。
据了解,这些公司没有研发,无暇售后,买了一个解决方案,找工厂代工,再打一个“logo”上去,这种做法彻底搞乱了手机产业,使得一些真正想做手机品牌的公司也不敢花大钱潜心做研发。
利润揭秘
买一个集大成的主板,买一个屏幕,不到100元的成本价就能做出一台低端的功能性手机。只要一台手机有30元~60元的毛利,卖2万台就有上百万元毛利,其中模具费大概20万元左右。若手机整机成本价100元左右,零售价大概200元左右,利润一倍。
现状二:厂商忙于追赶无暇创新
中国厂商为何不创新?欧新手机整合营销传播中心(IMC)总监唐繁表示,操作系统的一致性,使得智能机时代的国产手机同质化得到加强。智能机时代,包括操作系统、芯片等关键部件上都受制于国外供应商,使得中国手机厂商在采购的时候议价能力大大削弱,国产手机被迫参与手机升级换代的“竞赛”中来。没有核心技术的国产手机现在都只能谈追赶,不能谈创新。没好产品,营销再好也无法造出中国的“神机”。
现状三:好创意“躺在”抽屉里
“中国手机没有创新?那是瞎扯,但创新出来了,不能把产品做出来,即使把产品做出来,整个营销又跟不上,这就导致了很多创新一直躺在设计师的抽屉里。”从事手机设计十几年的广东心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展鹏对本报记者表示。
作为给富士康、联想、中兴以及沃达丰等知名厂商提供设计方案的广东心动科技领头人,在翻盖手机、滑盖手机非常时髦和流行的3年前,李展鹏带领的团队当时设计了一个“磁盖”手机,“因为把功能分开了,两年前我就把这个磁盖手机的整机厚度做到了8~9毫米,而当时常规的手机整机厚度都在12~15毫米之间。当时就申请了专利了,而我当时把模型拿给很多大公司去看时,大家都说是好东西,可是由于不知道市场效果如何,大家都不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