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社会化的“反网瘾”行动之前,就一直有“电子海洛因”的说法。但这种词语的出现如同“黄色歌曲”、“靡靡之音”等词一样,是特定意识形态作用下对新兴事物认识不足的产物。图为2005年7月10日,北京军区总医院,护士站的记事板上写满了准备前来就诊孩子到京住院的日期,这样的预约电话每天都在数十个左右
一年间,各类官方和非官方的“网瘾治疗中心”出现在各地。药物治疗、针灸、军事化训练、野外夏令营、洗脑训练甚至虐待、电击都被作为“治疗手段”出现。图为2005年7月10日,北京军区总医院一名治疗者,他每天进行半小时的“脱网瘾仪”治疗,为的是以针灸平衡内分泌
在对“网瘾”进行治疗的同时,整个社会也一直在寻找“网瘾”的证据和认定方式,有研究团队认为仅通过脑电波即可判断出一个人是否有网瘾。图为2005年6月6日,北京军区总医院,一名网民在接受脑电波检查。这里有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网瘾治疗中心,从前一年十月开始,已经接待了300名网瘾患者。诊所接待的病人多为14到24岁,医生们用药物、针灸和体育运动综合治疗,使病人恢复日常生活。在10到15天的疗程中,患者每天需要花费约400元。
媒体的狂热成为网戒中心成立的催化剂,2009年,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估算,网戒市场存在300余家机构,而市场规模达到数十亿元。图为2005年11月6日,天津一家网戒中心,一群孩子在教官的指导下做着散打动作。当时的媒体报道中称,在这家医院中,“小帅、小东、小强与其他同在这里接受网瘾戒断治疗的孩子一样,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从苦恼中挣扎,并通过努力,最终走向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