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手徐敏佩戴国产智能义肢在第三届全球辅助技术奥运会上夺得金牌,这是中国在该赛事上肢组获得的首枚金牌。
这款由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智能义肢,成本不足万元却性能卓越,既能拎起5斤重的菜篮,也能精准抓取1厘米长的耳钉。
研发团队负责人、90后博士胡旭晖介绍,这款义肢通过贴附在徐敏前臂残肢皮肤上的电极片,能够解读和识别残肢肌电信号,进而驱动义肢运动。
为确保手指和手腕间的可靠联动,团队还为徐敏量身定制了穿戴式肩带,内置的拉伸传感器可以监测肩膀运动状态,协同控制手指开合角度以及手腕关节的旋转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义肢手指上植入的力触觉传感器能够检测抓取物体时的力度和分布,并通过震动刺激将信号传递给手臂。抓取力越大,震动刺激越强烈,使用者可以根据震动强度调整施力大小。
在比赛中,徐敏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一个类似"开盲盒"的项目,需要在肉眼看不见物体的情况下抓取硬度不同的圆柱体。为此,研发团队创新地在义肢手指中安装了摄像头,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将捕捉到的图像信号转化为光信号,最终帮助徐敏成为所有参赛选手中唯一完成这项任务的选手。
这款智能义肢的成功研发,是胡旭晖团队与徐敏五年来密切合作的成果。它不仅在国际赛事中证明了中国智造的实力,更为智能辅助设备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