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赛博歌姬”早就算不上一个潮流概念了。
以初音未来为首的V家仍然火热,鬼畜调音也从元首葛平进化到了如今的哈基米大家族,而最近最“新潮”最“现代化”的,还要数各种丝滑拟真的AI调音,前有AI孙燕姿唱遍华语乐坛,后有东洋雪莲日复一日唱着各种当红歌曲。
然而,就是在这个赛博唱歌愈发高级,从AI变声到AI调音无所不能,乃至郭德纲都能出来唱两句《恋爱循环》的当代互联网,却有一群人坚持创作着比音MAD还原始的刺耳电音。
它们用着简陋的“调音设备”,未经打磨的粗糙音源简直在“强健”你的耳朵;千篇一律的固定曲调毫无新意,迷之潦草的小人在台上不明所以的摇头晃脑,就连歌词甚至都不怎么押韵。
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透露着“大道质朴”,从头到尾写满了“歪瓜裂枣”。
然而,就是这么一种看上去像是从互联网的史前时代而来的一系列视频,却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播放量,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它们的题材更是无所不包,囊括了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吐槽,也不乏CP代餐之类的小众宝藏。
最近半年,这种视频到处都是,渗透了各个大小亚文化圈。从最近大火的中文版lemon到互联网角落的冷门动画,只要你上网,那么你所关心的内容肯定有被囊括其中。
这些奇妙的“电音小人”叫做Mii,他们操着一口浓厚的机械电音唱歌的画面,来自任天堂十二年前的一款游戏《朋友聚会:新生活》,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谜团,只要随便搜搜就能了解得完完整整。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这锅几乎馊掉的冷饭,是如何在2025年,在NS2都已经发布的当下,仍然“炒”出了一股如日中天般的喧嚣的?
表面上来说,这些“电音小人”吸引人的特点几乎跟鬼畜调音一模一样。
Mii们的声音十分原始,几乎就是机械与电子摩擦出的“噪音”勉强拼合成了能够让人听懂的音调,这种浓厚的失真感带来了一种近似“吵闹就是好笑”的效果。
与此同时,制作这种Mii小视频根本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工具,作为一款游戏里的一种玩法,它几乎没有上手门槛,只需要一款《朋友聚会:新生活》的游戏就足够了。
当然,仅仅是拥有着与鬼畜调音一样的本质并不能让其脱颖而出,成就这些“电音小人”的,是《朋友聚会:新生活》这款游戏本身的特殊之处。
虽然在这款游戏中,让Mii小人们唱什么曲子,是无法高度自定义化的,你能选的只有金属,摇滚等几个固定的曲目,然而它们的歌词,玩家却可以自己随意编辑,你想让它唱什么,它就能唱什么。
只是,这款游戏没有中文,自然也没有中文语音库,想要让它们发出中文的音调,只能用日语的50音去空耳模拟。
于是,在玩家们的创作下,很多操着一口“大佐口音”的小人在舞台上吐槽着学校不当人,哭诉着最近天气太热,痛斥着夏日蚊子的骚扰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这种以“伪日语”讲述我们日常生活的奇妙形式让它们达成了一种“中国人看不懂但是听得懂,日本人看得懂但是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诡异幽默感。溢出的生草与加密过后的幽默意外戳中了一部分网友的喜好,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精神状态的奇异写照。
现如今,你能在B站上看见各种奇奇怪怪的“即兴创作”,甚至这种模糊黏连的语调顺着空耳的道路发展到了粤语与上海话等方言领域。
而这些唱歌的抽象小人本身,也是可以由玩家自定义的。
不过,你只能调整大面上的特征,简笔画一般的五官,粗糙的单色衣服导致了它虽然不可能完全跟某个角色一模一样,但总是总能够抓住那些角色神韵,甚至《朋友聚会》特有的丰富角色性格选项,也能让你捏出来的小人性格上无限接近于“原作”。
于是,Mii小人唱歌的第二种玩法出现了,你可以将它们捏成你喜欢角色的大致样子,然后让他们去唱一些很有节目效果的歌词,比如痛骂吉良吉影的早人,比如想组一辈子乐队的高松灯,再比如,唱着阳光彩虹小白马的Mii版大老师和歌颂大东北的Mii版雨姐。
总而言之,这样一款十二年前的老游戏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玩法,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当代网友们炙手可热的“赛博舞台”。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朋友聚会》系列算是单机游戏,然而,你却能在这部作品里体验到“人声鼎沸”般的社交感。
这得益于任天堂堪称超前的理念,他们早在Mii系统诞生的2007年,就试图通过异步通信来打造玩家们在游戏中的高强度社交系统。
玩家们在游戏中用Mii还原自己的家人朋友,接收网友们捏出的Mii,再与他们经历各种奇妙的故事,成为了那个即时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最好的“线上社交”。
《朋友聚会》也不是这一理念下诞生的孤品,像是操控Mii小人参与运动的体育模拟游戏《Wii sports》,RPG冒险游戏《迷托邦》,都是基于Mii系统的产物。
你可以如同在《朋友聚会》中一样,与自己亲戚朋友的Mii一起在这些任天堂专门打造的游乐场里游玩,甚至当年3DS还有一个擦肩功能,当你与携带3DS的人擦肩而过,就能将他们的Mii角色加入你的游戏中......
总的来说,在那个互联网不如今天发达的年代,在那个即时通讯还未普及的年代,任天堂似乎想要借助Mii这一系统将所有玩家通过游戏联系在一起,让玩家和玩家通过延时的互联网连接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社区。
甚至他们已经接近成功了,2012年推出的Miiverse这个用户玩家社区,基本可以看作是那个年代的“米游社”或是“森空岛”。
然而,众所周知,任天堂在Wii U上的大失败让这个跟随了Wii主机整个生命周期的系统逐渐显露出了其跟不上时代的弊端,在即时通讯爆炸发展的那段时间,有关Mii的一切,在还未传入中国的千家万户之前,就淹没在了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中。
随着2017年任天堂新时代主机Switch闪亮登场,随着Miiverse在同年彻底关闭,有关这些抽象又可爱的小人们的故事,似乎彻底迎来了终结。
与曾经的3DS和Wii主机不同,NS开机时不再要求你强制创建一个Mii才能进入系统,简洁的头像系统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这个复杂的“虚拟形象”,大部分玩家甚至压根就不知道有Mii这么个东西,随便选个橙色小乌贼作为头像就开始了自己的NS之旅。
甚至其标志性的“潦草却又传神”的捏脸系统,也被NS上大名鼎鼎的《集合啦!动物森友会!》抢去了风头。
乃至今年3月份的直面会上《朋友聚会》新作《Tomodachi Life 朋友收集 梦想生活》正式公布,也没有掀起什么太大的波澜。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它没有成功让现代的玩家们因为一个小小的mii走出家门,它也没有成为一个所有任天堂玩家都活跃其中的庞大社区。
所以,其连接人与人的终极目标,失败了吗?
如果从任天堂的角度来看,是的,他们开始逐渐舍弃这一系统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从玩家的视角来看却恰恰相反,游戏本身没做到的事,让二创做到了。
现如今,随着Mii唱歌小视频的意外爆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个领域。
他们或是与抽象音调颂唱出的心里话产生了共鸣,或是想要看自己嗑的cp在这个小小的岛上演绎自己所期盼的剧情,亦或是单纯觉得这些抽象的小人很可爱。
总之,越来越多人用各种方式加入了这场创作,那些Mii社区没能形成的圈子,那些游戏本身没有打开的共同话题,被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玩法推到了当今互联网的风口浪尖,甚至还有人在小红书上询问,该怎么在2025年玩到这款十年前的老游戏。
不论如何,如今《朋友聚会》的再次爆火,或许正是它诞生之初,那连接人与人的初衷跨越十年结出的硕果,亦或者,是创造力拉满的网友玩家们赋予了这个半只脚踏入棺材的游戏以新生。
虽然殊途,但是同归。
只是其中承载的,不再是任天堂的社区策略,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游戏,而是百万网友们那抽象却又无处宣泄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