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5G模块后壳内置了两个通讯基带、四根毫米波天线和一块2000mAh的电池,与机身通过磁性针脚相连接,安装后可以将Moto Z3原本的4G网络升级为Verizon的5G网络。
它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摩托罗拉希望在5G时代抢先发力。这促使它在Verizon还未向大众消费者开启5G业务时急于推出这样一款“曲线救国”的产品。同时,也正是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摩托罗拉只能将5G模块单独作为配件出售而不是内置在机身中,最终“逆时代”地做出了这样一个厚重的产品。
通过前面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通讯壳类产品始终存在一项痛点:对机身质感的毁灭性打击。这个问题这次“算是”得到了解决。
从数源科技官网上的产品资料来看,由于没有内置电池,这款“花甲”仅重约52g,与普通的手机壳重量相差不大,如果是习惯了带壳使用的用户上手应该不会太难适应,这是它的优势,而它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续航。
由于暂时没能拿到这款产品,它所使用的“双核1.35GHz CPU”具体能效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一定会影响到手机原有的续航。早些年高通的外挂5G基带尚且因能效差而被口诛笔伐,更不用说这种外置基带的设计还会涉及更多能量损耗了。不过好在使用这款手机壳并不会影响P50 Pro本身的超级快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价格。我认为这款产品799元的售价对不同的人群也许拥有不一样的意义。
对于已经花六七千元甚至更高的价格购买了P50 Pro的人来说,价格可能并不是他们在选购产品时的第一优先级。如果他们凑巧有使用手机壳的习惯、又凑巧对手机的续航也不那么关心,花799元去提升一下上网体验也未尝不可。
而对于那些注重5G体验、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用户,本身也不会去选择P50 Pro这款机型,也就更谈不上买这款配件值或不值。
所以这件事的关键是你花了这799之后,体会到的是网速提升的欣喜还是花了冤枉钱的懊悔。而且如果你真的不差钱,也可以听听龙哥的建议:
在华为正式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名单”后,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在凌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
三年后的今天,华为所面临的困境仍在持续。在前景也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如何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保住消费者终端业务,是确保华为不掉下5G牌桌的关键。所以如果说近期的新机用上了高通的4G芯片是求稳,那类似于“花甲”这种产品的出现就是求变、求进。
不能自己造5G芯片,那我能不能放开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不能通过自家的麒麟处理器在性能上取得优势,那我能不能在其他配置上(相机、屏幕、系统……)吸引用户?
华为的渴,硬着头皮也要自己解。
而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款“花甲”可能还难以解大众对华为5G手机的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体验过搭载麒麟9000 5G芯片的机型后,自然会对华为有着更深层次的期待。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华为曾经的一款经典机型:华为Ascend P6,发布之初它以全球最薄手机的称号吸粉无数,但在用户的实际使用中,卡顿、发热成了家常便饭。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华为海思的第二款手机芯片:K3V2。
它是海思少有的“黑历史”,集众多雷点于一身:冷门的Vivante GC4000 GPU、徒增功耗的外挂基带、拉垮的40nm工艺……它几乎是凭一己之力让华为的高端机背负了多年骂名。但也就是这样一款芯片,成为了日后麒麟处理器起飞的起点。
所以只要方向是对的,成品暂时的不完美也许只是成功后,我们回想起历史时的一个注脚罢了。
毕竟未来的事,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