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该角色=该作品,没了他(她)这作品没法看。
代表作:杀手系列,古墓丽影系列。
当E叔的时代过去后,康师傅接了班,刺客的故事仍然在继续。但是有一天《古墓丽影》的主角不是劳拉克劳馥了,你会怎么想?艾吉奥可以代言但无法代表《刺客信条》,但劳拉和《古墓丽影》是完全可以画上等号的。这种现象其实在电影中更加常见,角色的魅力已经和游戏的成功并驾齐驱,最后这个角色和作品密不可分:这名角色就是这个作品的灵魂,失去这个角色的作品空有皮囊。《杀手》系列中,47的人设初看非常奇怪:黑色的西装,红色的领带,瘦高的身形,闪亮的光头,脑后印着条形码。结果47凭借这个独特的形象成为了游戏史上最炫酷的杀手。提到Hitman,那一定是47无误,试想杀手系列日后主角没有闪亮的光头,玩家是一定不会买账的。
3.极端情况:这部作品就是以洒家的名字命名的!
代表:马克思佩恩系列
其实第二类的作品至少理论上还是有换主角的可能的,但是这一类中完全就没有换的可能了。对于《马克思佩恩》来说,如果主角不叫马克思佩恩还起这个名字做啥?换了主角这个作品就得改名。
老马哥还是有重出江湖的可能的,那时的老马哥面临的估计就不仅仅是中年危机了
在以上三类中,《生化危机》显然是第一类,虽然哪位主角都没法代言生化危机这个招牌,但是他们积攒下的人气可是非常有价值的。成功的人物不仅可以吸引老玩家的回归,同时多次出现也可以把这个人的形象打造得更为丰满,形成良性循环。而在这个讲究产业链的时代,卖产品不如卖角色,角色火了还可以出兵人等周边产品,相关的收益可远不只是卖游戏。既然角色不能轻易变更,那我们又有了第二个问题:如何应对主角的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