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辐射:新维加斯》中掩埋了一个充满人性黑暗面的避难所

杉果游戏
2018-04-28 16:04:47 浏览:0 0

  在战斗后,我在墙后面共看到了16具骷髅,这些就应该是此前被牺牲的避难所监督们。按照一年献祭一名监督来计算,11号避难所在2077年核爆发生后,勉强维持了16年,直到凯瑟琳成为避难所的最后一任监督。

游民星空

  而在尸体背后,我发现了一个门,里面是11号避难所的主机。而在我打开这台主机时,里面有一段录音与“自动响应方案”。

  其中的录音来自11号避难所最后的5人。

  “我知道你能听见我,所以听清楚了,我们现在只有5个人活着,我不清楚死了多少人。所以,现在什么都完了,我们5个人聊了聊,我们打算不进行献祭了。随便你是要停水还是空气,现在都无所谓了,重点是我们不再听你的安排了!”

  在他们说完这句话后,“自动响应方案”立刻触发了。

  “11号避难所的居民们,祝贺你们!你们决定不再献祭同胞了。现在,你们可以昂起头颅骄傲地称自己是【光辉人性的好榜样】。同时,我还有个更加令人兴奋的消息要告诉你们,其实11号避难所中所有的居民并不会因为不配合献祭而被全部杀掉。而且,现在避难所的大门已经被打开了,你可以随意进出。但要先和监督进行沟通,确保外面环境的安全后,再走出去。最后,在避难所科技,你的安全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游民星空

  现在,我全部都明白了。这里虽然名为“11号避难所”其实是座不折不扣的人性实验室,所有的实验材料就是被骗进来的老百姓。主要的实验目的就是,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看人们到底会在什么时候才会愿意站出来反抗权威。

  但令当初设计者未能设想到的是,11号避难所中的居民在只剩下最后5个人时,才决定不再献祭任何人了。当我走出11号避难所,再次看到门口那四具骷髅时,我无法想象他们在听到“自动相应方案”后的表情与心理活动。

游民星空

  现在,我全部都明白了。这里虽然名为“11号避难所”其实是座不折不扣的人性实验室,所有的实验材料就是被骗进来的老百姓。主要的实验目的就是,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看人们到底会在什么时候才会愿意站出来反抗权威。

  但令当初设计者未能设想到的是,11号避难所中的居民在只剩下最后5个人时,才决定不再献祭任何人了。当我走出11号避难所,再次看到门口那四具骷髅时,我无法想象他们在听到“自动相应方案”后的表情与心理活动。

  也许对他们来说,自杀应该是最轻松的方式。而那唯一的幸存者,他在200年前就离开了11号避难所,走入了废土之中。

  在我走出11号避难所后,我站在这一片毫无生机的废土上,我在想:其实11号避难所在设计之初就根本不想让里面的居民进行投票。这个避难所中的武器十分充足,各种枪械与炸弹应有尽有。

  纵使处刑室中有很多机器人,当时的居民如果全副武装地冲进去,也能轻松取胜。但令设计者没能想到的则是,这些武器没能成为对抗安保机器人的工具,反而在内斗中杀死了数以百计的无辜平民。

游民星空

  这就是11号避难所的全部故事了。但在这背后所有的恐怖与人性的黑暗,都是由Eric Fenstermaker这个人一手操纵的。Eric Fenstermaker是作家兼游戏设计师,在大学毕业时加入了黑曜石工作室。在《辐射:新维加斯》开发时,项目总监Josh Sawyer找到他,希望让他设计游戏中的11号避难所。

游民星空

  Josh希望11号避难所以美国作家Shirley Jackson的短篇小说《摸彩(The Lottery)》为灵感来制作。但Eric表示,当时他并没有读过这篇小说,不过这也成为他的优势。毕竟设计新的避难所肯定要在其中设计很多丰富的故事,如果对于小说十分熟悉,Eric觉得自己在写新故事时会受到其影响。

  在定下了“一年献祭一个成员”的概念后,Eric着重考虑的则是11号避难所里的成员会作何感想,他们在突然面对这种奇怪的规定时,会做出如何的选择。更重要的一点则是《辐射》整体的背景设定,这不仅仅包含了游戏中各方势力的态度,也囊括了当时人们思维方式。

游民星空

  “民主”这个概念在《辐射》背景设定中的战前社会里,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科技极速飞跃的20世纪50~60年代,核战前的美国简直就是理想中的天堂。所以,所有人一起选出一个监督成为每年的祭品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但只要是人为的选举,就能被操控,所以发生在11号避难所中的所有事其实都能够理解。

  而在凯瑟琳的变革下,每年牺牲品的选择方式,从原先的选举模式变成了随机抽取。通过电脑选出的随机数字能有效减少参与者的负罪感,但这也会带来另一个危险。因为这个随机数字既可能落到你的头上,也有可能落到了你的家人身上。这就触及了故事中“正义邦”的利益,于是后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游民星空

  除此之外,Eric表示11号避难所的设计灵感除了小说《摸彩》外,就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先生做的“电击实验”。米尔格拉姆先生在1974年招募了多名实验者前往耶鲁大学进行实验。实验安排很简单,志愿者需要扮演“老师”这一角色,来验证体罚对于学习行文的作用。

  学生与老师通过一面镜子隔离,学生需要回答老师手中的考卷。每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可以按下桌子上的按钮对学生施加“电击”体罚,并且每次体罚后,电压都会升高。实际上学生是由工作人员扮演,而且座椅并未通电,每次受到电击时都会演给老师看。

游民星空

  在志愿者扮演的“老师”身旁,还有一位工作人员。他会在“老师”拒绝体罚学生时对他进行言语上的怂恿与压迫。如经过四次语言怂恿后,志愿者仍拒绝体罚学生,那么实验终止。否则实验继续,直到学生受到的惩罚电压提升到450伏并被连续电击3次后,实验终止。

  其实450伏特的瞬间电击已经可以对人类产生致命后果,但通过实验发现,65%的志愿者虽然在言语怂恿下表现出了反抗情绪,但他们都将最终电压提升到了450伏特。而剩下的志愿者,都将惩罚电压提升到了300伏特后,才想要停止实验。

  米尔格伦记录下了整个实验,并拍成了名为《服从》的纪录片。整个实验真正的目的在于探寻人类对于权威的服从度,尤其是在执行一些违背良知与人性任务的时候。而被他启发的社会学家也重新设计并反复进行了相似的实验,而他们都获得了相似的结果与数据。

游民星空

  在50年后的2015年,来自波兰大学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的心理学家Dariusz Dolinski教授和他的团队重复并且扩展了米尔格伦实验。结果发现在80名志愿者中,有72人在怂恿下,对隔壁的“学生”施加了450伏的高压电击。

  从结果上来看,无论是现实中的实验或者游戏中的结局,都表明人类在面对权力压迫时有很强的服从倾向。与其说整个米尔格伦实验揭示了人类深藏的冷漠与残酷,不如说它向我们展现出了人性中脆弱和微妙的一面。

游民星空

  文行至此,大家肯定都了解了11号避难所中的故事与整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但我仍在思考,如果我们有一天要面对类似“11号避难所”这样的选择环境时,我会是顺从“正义邦”的投票,还是成为和凯瑟琳一样的人?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辐射:新维加斯专区

上一页 1 2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正版好游戏,尽在杉果商城
在《辐射:新维加斯》中,有个充满人性黑暗面的避难所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8/20180428163953326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