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带着“自我牺牲”性质的爱往往十分沉重,很多时候扼杀了孩子的个人选择,最终只能选择顺从了。
B哥是个极度有理想的青年,梦想是做游戏,但他从来不会违逆父母,乃至于他至今还不敢告诉家里自己在从事游戏相关行业的事情。
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一句父母大过天,构成了不可逆的层级关系。
普遍体现在遇事就倾向于用“孝顺”、“听话”盖过一切矛盾,对子女完成绝对的支配,常常会造成对自由人格的扼杀。
像微博上的“你妈逼你xxx了吗”句式简直就是这种经历的普适性表达,从相亲、到子女学什么专业、考哪所大学、交怎样的男女朋友、找什么工作、父母都一定要从旁干预。
更糟糕的是以养育之恩进行人身绑架的。
我大伯父就是如此,把什么都给了弟弟,到头来还是要求姐姐养家,对着孙女眉开眼笑,对外孙从来没过好眼色,像极了《欢乐颂》里蒋欣一家的父母。
我也见过家里破产,自己到处躲债,要靠着刚毕业的儿子来还债的家长。
很难想象这种带着“养儿防老”、“父债子偿”旧观念的父母会心平气和坐下来,给孩子一个平级的沟通和理解,更别谈何爱了。
有个笑话就很真实,“长大后才知道大人为啥不挑食,因为大人买的都是自己爱吃的”。
幸福的家庭大同小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文化素质低的父母,酗酒的父母,动不动就打人的父母,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婚姻不和的父母,好吃懒做的父母......
来自原生家庭的不幸往往会变成一种循环并严重影响到下一代,没有人会天生孤僻,很大原因都来自于儿时的家庭。
在刚刚过去的儿童节,许多成年人欢天喜地庆祝节日,想要回到天真的孩提时代,相反的也有一批不幸的人在庆幸自己终于长大。
人总说父母没得选,子女将错误归咎于父母不仅是不孝,更是一种逃避。又或者是养育之恩不可忽视,你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我只能说一句话,凡事不绝对,还得将心比心。这都2018年了,讲起亲子关系居然还是绝对地以孝为先,这难道不匪夷所思吗。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写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
这可以作为一个警醒,想要为人父母前,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尽到给予孩子爱、平等和自由的责任,然后再考虑生儿育女。
《中国式家长》在关于游戏的最后提到,玩家可以体会父母作为“过来人”的良苦用心。
我觉得还少了一句,如果你的中国式家长不够好,那么你也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