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陶瓷艺术设计师博客
生长在80-85的一代,具我观察,缺点多多:没有自己的梦想,没有自己的信仰,不知道谁该崇拜谁不该崇拜。很难分清社会黑与白对与错,逆反心里巨强,不再像当年的老三届,起码他们儿时知道自己该玩什么,而且玩的很开心。能来盟军吧的,具我观察,80-85一代的居多,我们这一代人,儿时普遍家庭困难,又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儿时既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像现在的孩子一样大肆消费娱乐,买自己称心的玩具,又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我们还能玩什么?唯有电子游戏。说了这么多,关键问题是,从小到大,除了电子游戏,可能没有什么让我们如此投入,也没有什么能让我们疯狂,更没有什么能让我们甚至抛弃前途和学业来顷尽自我。
我接触电子游戏时不过4岁,那时家里还算比较富裕的,能买的起一台FC已经很了不起了。大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100块钱左右,然而一盘FC的卡带的价格甚至要他们2个月的工资。从接触电子游戏到现在,我坚持认为——电子游戏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最完美,最高雅,最艺术的游戏。以目前的中国消费水平来看,能买的起游戏机或者电脑的家庭不占少数,那么想比起其他娱乐方式,电子游戏花费并不高。电子游戏如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都是一种锻炼体力或者脑力娱乐自身或与他人同乐的手段,它不需要占用多大空间,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安静的娱乐,而且大部分游戏是需要智商过硬的人才能玩出门道来的。电子游戏诞生于80年代,它也算是所有娱乐方式中比较先进的,然而电子游戏在中国红红火火几年之后就被冠上了电子海洛因的绰号。
我曾经是一名国家公务员,有着不错的收入,但生活简单枯燥。每天上班无外乎跟同事假假掰掰;下班后,为了前途又要喝酒K歌打麻将...这些无趣的娱乐方式让我感到恶心,头疼。综观目前中国,K歌,麻将,成了众多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上点档次的人,无外乎什么高尔夫,保龄球。再能装点的,花大把钱去国外旅游。我不否认,这些娱乐方式确实有它好的一面,但是想想,和电子游戏比起来,他们显得多么低级无趣。
不记得是哪一年,中央电视5套开播了一个关于电子游戏的节目,但是马上被封杀,可见,在中国人眼里,电子游戏依然是电子海洛因,依然是影响孩子前途和学业的毒药。那些对电子游戏不屑一顾的人,我总结有两种:第一,比较年长的老顽固,一生瞧不起电子游戏,觉得那是孩子玩的低级东西,只有麻将和K歌才够档次。第二,也玩过电子游戏,但是却说没意思,尤其是女生,和上街花钱比起来,游戏不值得一提。我只想说一句话,瞧不起电子游戏的是因为你娱乐意识没到那个境界,素质低下。玩游戏了觉得没意思的,我只能说你智商不够。很多人说我玩不好游戏,没错,你确实玩不好,和麻将和逛街比起来,游戏难太多了,你怎么能玩好?你不玩,你可以说你玩不好,你没有能力玩,但不能说电子游戏不好。认为电子游戏是低级的人,我只能说,你连先了解事物再下定论的道理都不懂。电子游戏究竟是不是“海洛因”,我无数次的思考,是谁最先提出这个说法的,这个人不是白痴就是脑子有病。毒品可以让人对其依赖,不吸身体就会起反映,那么游戏也是吗?打麻将可以让人倾家荡产,游泳可以淹死人,难道因为这样就没有打麻将没人游泳了?扯淡。游戏从不逼人来玩,上瘾不上瘾那取决于人的自身。很多人干什么都觉得没兴趣,唯有电子游戏能让他们疯狂,为什么?这正说明电子游戏的魅力之大,而非说明游戏就是“海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