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简单的揣测下显卡的制造过程——A显卡厂商“硬件部”为自己的显卡设计了9相供电(实际上6相供电就够用),并且用多余的供电相数作为显卡超频的噱头。而A显卡厂商“软件部”则为显卡设计了相应的超频软件,但是“软件部”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发现“节能环保”又是个不错卖点,于是在程序中又加入了降低供电相数的设定。
按着上面的“假定思维”,造出来的显卡的就会是这样的——显卡拥有一定的超频潜力,支持调节供电相数(能够节能)。这看似特别人性化的设计,是不是给人矛盾的感觉呢?(超频势必会增加耗电量,减少供电相数肯定会节能。)其实市面上很多显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产品定位不明确!
当一个人说他是路路通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可能就是狗屁都不行。
随着显卡供电技术的发展,数字供电技术走近了人们的视野。数字供电技术相比模拟供电技术,供电效果更加稳定,提供的电流也更加纯净,电流的转换效率也要更高一些。
数字供电模块并非无懈可击,最明显的劣势就是价格过于高昂。数字供电所采用的数字式PWM、连排电感和特殊的MOSFET的成本都比普通模拟式供电的料件高很多,因此这也是数字供电在中低端显卡中难以普及的原因。
其次,数字供电由于集约化程度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热量集聚效应,特别是排感和MOSFET的温度颇高,甚至常常突破100℃,相比模拟供电的60℃~80℃高出不少。这种问题在超频后更为严重,高发热甚至影响周边元件,反而成为进一步超频的阻碍。
换个散热也叫非公版?有点诚意行不行
显卡的散热问题历来都是众多显卡厂商关注的焦点,因此市面上的显卡也出现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风冷/水冷、热管+鳞片、均热板、纯铝鳞片)那么看似复杂多变的散热系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
一般来说,一款显卡在上市初期都会配备公版的散热方案(一般为涡轮式外排散热)。但是随着上市时间的推移,非公版方案就会大肆出炉。非公版的散热方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实力的厂商自行设计散热系统,另一种是没有实力厂商委托他人制造或者购买散热系统。
非公版散热方案出现的好处:可以降低显卡的噪音、提供更强的散热能力、为显卡超频提供有力的保障。总得来说非公版产品的存在,还是受到众多DIY玩家的亲睐的。非公版显卡的火热,使得显卡散热器的名字,也变得丰富多样。诸如:银行战舰、悬挂逆流、鲨鱼仿生等。
但是笔者考虑的是,一款显卡只通过更换散热器,再贴上不同品牌标签,然后就拿到市场上算作一款“旗下的产品”并且定义不同的价格,这样的做法未免有些太坑爹了?我们把这些显卡的散热器“拿下来”,就会发现这些家伙原来都是一个娘生的(PCB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