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占有率为王
当然,小米从来就有情怀。小米手机 4 的官方工艺视频在拍摄水准上无可挑剔。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去看下顶级奢华腕表百达翡丽的经典工艺广告片《一个传奇的诞生》,其运镜节奏和小米的宣传片如出一辙,钢琴配乐更如出自一人之手。区别只是人家是瑞士老匠人,而我们则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年轻女工。
百达翡丽广告《一个传奇的诞生》
小米4工艺演示视频
总之,价格四位数的手机,用六位数手表的“顶级工匠情怀”去忽悠,这就对了。
对硬件厂商而言,“用户为王”和“占有率为王”是互为表里的。如果你真的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占有率没有理由上不去。占有率如果始终徘徊在某个区间,我们不妨认为:客观上这款手机的综合体验水准就到此为止了。这个“体验”当然包括上文所述的价格在内。
而智能硬件的出货量越大,云端可用于挖掘的数据才越多,软件端的体验才可能越精准、越智能——“互联网思维”的优势才得以真正体现。所有智能穿戴设备厂商所勾画的“线上健身社区”才可能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借助小米的品牌优势和小米手机 4 发售的势头,快速把手环铺货,往小里说可能会是中国出货量最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往大里说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品牌。
在我看来,移动互联网的战争是一场“植根于硬件,缠斗于软件,终结于云端”的战争。而且这场战争不是线性的。硬件迭代与软件 APP 创新、云端服务变革一起互相交织,构成复杂的竞争格局。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出现,其实给这场乱斗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而非让其更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智能手环,在我个人与身边使用者的体验里,智能手环能不能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个人意志力”仍是决定性因素。软件 APP 体验、云端服务能否更好地去激发用户健康生活的决心与习惯,比单纯地把硬件做得“看起来很酷”重要得多,也难得多。这个层面的竞争,小米才刚刚上路。
从目前小米路由的手机端 APP 看,我个人认为体验相当糟糕,甚至还不如“非智能”路由的 APP 水准。这不禁令人怀疑硬件设备越来越多的小米,软件和云端的实力是否跟得上、拼得赢。如果说 79 元决定了用户戴上手环的概率极大,那么尚未面世的小米手环 APP 的体验,则会决定用户摘下它的概率有多少——这同样会决定一款产品的生死。移动互联网软硬件产品紧密结合的复杂性也在于此,任何一个环节的糟糕体验都会互相传导。
无论如何,79 元意味着小米意图用极低的成本带着用户一起去试错,去成长,去探索“智能可穿戴设备”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条“自下而上”、“屌丝包围高帅富”的群众路线。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目前苹果对 iWatch 布局的蛛丝马迹似乎是要走“高举高打”的精英路线:先是挖走英国老牌奢侈品博柏利(Burberry)的 CEO 安吉拉·阿伦德茨(Angela Ahrendts)担任苹果零售高级副总裁,又是将路易威登集团(LVMH)旗下高端腕表品牌豪雅销售副总裁派崔克·帕伦纽(Patrick Pruniaux)招致麾下。
关注可穿戴设备已久,一直没有让我动心的产品出现。小米手环是第一个,而让我动心的因素居然是低价,这也是我自己万万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