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讲述故事到构建世界观
以往的科幻电影和超级英雄电影,基本都是以故事和角色来吸引人的。比如说1977年的《星球大战》讲述了一个青年得到召唤,离开偏僻的星球,参与到一场宇宙中的正义与邪恶之战中,最终成为了英雄。经典类型片无不如此,以个性化的角色(如果没有哈里森·福特,汉·索罗这个角色很可能毫无光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再加上类型的特征——比如刺激的追车、紧张的枪战、华丽的特效等等,构成了电影的主要看点和卖点。
2009年的《阿凡达》算是一个变化节点,导演卡梅隆用看似非常陈旧的故事套路拍了一部革命性的电影。这种革命性不仅在于3D风潮,更重要的是其构筑的世界观:社会架构、设定、造型、人物关系等等。观众被代入到影片中的新世界,完全沉浸于其宏大逼真的视觉展现。电影观众不再消费故事、演员,而是开始消费一种世界观。
这之前《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星战》系列以及众多的科幻、奇幻、超级英雄电影已向这个路子发展,《阿凡达》则是里程碑。
“漫威宇宙”系列电影在这方面走得比《阿凡达》更远。漫威把以前线性发展的系列电影发展成了网状结构。每个超级英雄就像星空上的一颗小星星,他们互相辉映,构成了一个宏大的世界体系。每一部新的漫威电影,都可以看做是上一部电影的续集、番外篇,以及下一部电影的预告片。
《复仇者联盟》好在哪里,是故事好?角色丰满有内涵么?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第一次把众多个性不同、超能力各异,来自不同世界的超级英雄和谐放到了一个宇宙中(《X战警》仍然是一个世界里的不同角色)。
正因如此,漫威宇宙系列电影中的彩蛋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玩意儿,而成了连接各个独立超级英雄电影的经纬线。这些彩蛋在每一部电影中都在提醒观众:这些超级英雄生活在同一个宇宙中,你能在《钢铁侠2》结尾看到雷神的锤子,能在《美国队长2》结尾看到即将在《复仇者联盟:奥创时代》中出场的快银和红女巫,能在《雷神》中看到为《银河护卫队》和《复仇者联盟:奥创时代》铺垫的无限手套等……
从来没有一个系列电影野心大到这等程度!想想看,在未来漫威上映了近百部电影之后,这个宇宙的图景会是何等广阔和奇妙?不管是星战、《星际迷航》还是《指环王》、《哈利·波特》,都达不到给观众这样巨大的世界观呈现!
三 导演、演员选择多元 故事可自由生长
以前的系列电影,基本都是围绕导演、制片、编剧等主创团队来制作续集。比如《超人》前三部,导演就是理查德·唐纳加理查德·莱斯特,编剧主要就是大卫·纽曼和马里奥·普佐。你更无法想象其他演员能代替克里斯托弗·里弗来扮演超人——所以当里弗出了意外之后,很多年没人去拍《超人》电影。
现在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中,导演、主演的不可替代性已不存在。当年好莱坞曾有过这样一个传闻:出演了《蜘蛛侠》的托比·马奎尔自觉身价大增,要求片方提高片酬。片方却表示:对一个电影中2/3时间都带着面具的角色来说,换演员是分分钟的事。结果托比·马奎尔只好吞声不提此事。
尽管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与漫威签了6部电影合约,冬兵塞巴斯蒂安·斯坦更签了9部电影之多,但他们都是可以被替换的——《X战警:第一战》全部换演员,演绎X教授和万磁王的前世情缘就是一种可能的手段。
如今的漫威电影对演员依赖度降低,说不定哪天冬兵真的会取代美国队长
在漫威宇宙系列电影中,导演的独特性已经被降低到难以辨识的程度,影迷往往很难记住哪部超级英雄电影的导演是谁,他们记住的是这部电影和前面几部电影有何联系,英雄之间的关系有了哪些变化。
与此同时,漫威和DC对电影导演的选择也开始多元化:比如请文艺调性十足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来执掌蝙蝠侠三部曲,让超级英雄电影有了难得的深度和情怀;请《和莎莫的500天》的导演马克·韦布负责《超凡蜘蛛侠》,让影片充满了小清新气息;比如《美国队长2》交给只拍过电视剧,从没执导过商业大片的罗素兄弟(《雷神2》也是类似的例子,导演艾伦·泰勒早前执导《权力的游戏》成名);让擅长演绎莎翁作品的英国导演肯尼斯·布拉纳来拍《雷神》于是影片颇有莎翁戏剧范儿……
在以世界观展现为主的思路中,导演和主演可能不再是超级英雄电影的灵魂所在,已变成仅具外在的皮囊。导演、演员的不可替代性降低后,超级英雄电影的发展不再受限于导演、演员的退出,而可以更自由地随着市场的需求发展,故事也得以自由生长。哪个角色只要受欢迎,都可能延展成为一个新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