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数字特效推动还原想象力
上世纪1970、1980年代电影道具特效成托起科幻电影腾飞的翅膀,进入21世纪后电脑数字成像技术全面接管特效制作,好莱坞电影产业完成升级,技术开始和创意比肩。如今3D、IMAX、杜比全景声、高帧率、动作表情捕捉等技术,更能将漫画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出来。成立于1930年代的漫威和DC在60多年后终于等来了可将二维绘画变成真人电影,让想象力跃然于大银幕的数字技术。
在各种技术和商业利益推动下,超级英雄电影成了最完美的模特,不同风格的银幕奇观轮番上演,好似带领观众坐上过山车,从一个高潮飞向另一个高潮。
观众会对超级英雄感到厌烦么?就像他们曾厌烦了西部牛仔、歌舞明星、机器人、外星人。在漫威影业的远景规划里,2028年上映的电影都已准备好,未来新一代还会对超级英雄的宇宙极度追捧么。追求世界观的展示思路是否背离了叙事艺术,越走越远?
作为当代神话,超级英雄的故事肯定还会不断地讲下去,直到整个社会、文化都斗转星移。我们心里应该明白:是我们塑造了超级英雄,是我们赋予他们神格。无论超人还是蝙蝠侠、钢铁侠、蜘蛛侠,其实不过都是我们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投影。
超级英雄电影时间线
超级英雄电影成长期(1978-1999)关键词:DC漫画、超人、蝙蝠侠
超级英雄真正被搬上大银幕,应该从1978年克里斯托弗·里弗主演的《超人》算起。之前的漫画改编电影多半简陋不堪,名气不大。1978年的这部《超人》虽然是改编自漫画的超级英雄电影,但当时拍电影路子比较正,居然请到了两位演技派明星马龙·白兰度和吉恩·哈克曼来给超人配戏。这部电影赢得了1.3亿美元票房,大获成功,就此开启了第一个超级英雄电影高潮。
这个时期基本是超级英雄电影的成长期,除了《超人》拍了四部,DC漫画旗下的《蝙蝠侠》也有四部面试。不过,这一时期的超级英雄电影以面向漫画粉丝为主,风格追求诡异奇幻,角色及造型夸张鲜艳,影片中正邪分明,英雄们基本都是单打独斗,超级配角完全就是花瓶。
部分代表作
《超人》(1978)
《超人2》(1980)
《超人3》(1983)
《女超人》(1984)
《超人4》(1987)
《蝙蝠侠》(1989)北美冠军
《变形黑侠》(1990)
《蝙蝠侠归来》(1992)
《魅影奇侠》(1994)
《永远的蝙蝠侠》(1995)
《轰天奇兵》(1996)
《蝙蝠侠与罗宾》(1997)
《闪灵悍将》(1997)
《刀锋战士》(1998)
超级英雄成长期里,1989年的《蝙蝠侠》曾夺得北美年度票房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