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中心 vs 颤栗航班
911题材的难以拍摄在整个电影圈是公认的事实。无论站在什么角度阐述这一事件,只要和事实相比,都会让影片本身黯然失色。911时间发生五年之后,两部以此为题材的电影相继在美国上映。
《世贸中心》以纽约消防员的视角为主,讲述他们工作的危险和艰苦。《颤栗航班》则以多线索的伪纪录片方式切入911事件本身,用混乱表述了事件的复杂性、突发性和偶然性。在保罗•格林格拉斯逼仄的镜头里,美国各阶层人民交叉出现,更加凸显故事的真实性。虽然两部影片都有着某种“政治正确”的嫌疑,但是在表述灾难的过程中,好莱坞的导演还是令人明白,政治正确、艺术正确和商业性这三者,是完全可以三位一体的。
火星任务 vs 红色星球
移居火星是人类最大梦想,也有有可能实现的科幻情节。在2000年,安东尼•霍夫曼和布莱恩•德•帕尔玛分别拿出了《红色星球》和《火星任务》这两部讲述人类登陆火星之后发生意外和灾难的影片。前者实际上是一部机器人异化主题的影片,后者其实就是德•帕尔玛对于人类历史的“跳跃性想象”。
其实,火星只是这两部科幻片的外壳,在类型片上,这两部电影都是所谓的“营救电影”。影片遵循着该类型电影的一切流程和俗套——唯一的亮点,就是安东尼•霍夫曼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拍摄了一部观赏性不俗的影片——到目前为止,这部《红色星球》还是他履历表上唯一一部长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