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讲武堂:论操纵二战坦克的“正确姿势”

最后的防线
2016-03-12 21:03:52 浏览:0 0

  1945年5月1日,一队队T-34载着苏联士兵穿过柏林时,战争已经进行了近六年,在这些坦克扬起的尘土背后,大半个欧洲都成了瓦砾和废墟。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爆炸震撼大地、弹幕划过天空的战场上,当命令传来时,还是有无数军人面无惧色地冲向了火焰风暴——因为他们驾驶着坦克,也正是坦克,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走向。

  也正是对坦克的执迷,从《使命召唤》系列的坦克关卡,到号称“还原历史”的《坦克世界》,再到“战斗民族”的《战争雷霆》,任何有关题材的作品都会激起玩家的共鸣。有人也许会问,目前的电子游戏,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二战坦克战?

游民星空
《战争雷霆》游戏截图,作为军事模拟类游戏的代表,以它为代表的载具类自公布以来,就引起了玩家的兴趣

  这也是本期“游民讲武堂”的话题,然而,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先从相关的误区谈起。

误区1:“坦克碾压一切!” 事实:那是王二雷的广告

  上面这句话的真正价值,就是《坦克世界》增加了一条宣传语。

  假如让二战老兵亲自体验这款游戏,一定会被种种“不科学”的设定震惊:这体现在坦克中弹后依旧活蹦乱跳的设定上;也体现在近乎“上帝模式”的雷达和小地图上,更让人震惊的是,隐藏在掩体后的敌人还会被友军“点亮”;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坦克世界》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无双模式”。

  既然如此,真实的情况如何?

  做个简单的比方,它更接近《战争雷霆》的全真模式,你在其中必须高度警惕,因为系统不会提醒你敌人就在附近。事实上,这也是二战时期的坦克兵们的困境——能让他们了解战场情况的,只有潜望镜和观察口:除了正前方、炮塔指向的位置外,乘员几乎无法察觉到周围发生了什么;再加上超过100分贝的引擎噪音,有时,车组甚至对近在咫尺的爆炸都会毫无察觉。

游民星空
坦克内部的驾驶员位置,在战斗期间、舱盖关闭后,其只能透过前方的挡风玻璃了解战场形势

  以上的一切,都是由于坦克的结构所致,它被装甲包裹着,与外界环境彻底隔绝;同时,二战坦克炮的有效射程都在400米以上,这就需要借助潜望镜等光学仪器来观察和搜索,在将镜头放大数倍后,坦克兵的视野就会变窄,此时,训练有素的敌方坦克、自行火炮,乃至步兵可以利用有利地形,从坦克的“盲区”发起致命一击。

游民星空
油画:苏军步兵对一辆德国的四号坦克展开攻击,右上方显示了坦克的可视范围(红色)和盲区(浅黄和深黄色),而图片中1-8的标志则是坦克的射击口和观察口,它们也是在坦克战中,乘员赖以观察外界的唯一途径。

  具体来说,这个区域是车辆整个侧面和后方的位置,外加周围的20米之内,在这个范围区间里,坦克主炮和机枪,很难对威胁做出及时反应。也正是因此,在作战中,尽管有装甲保护,坦克兵们仍然要抛弃“碾压一切”的想法,时刻小心埋伏中的敌方目标甚至是普通步兵。

游民星空
这里展示的,是德国“虎王”重型坦克排采用的一种交替掩护战术,它又被称为“蛙跳”,具体步骤是第一组坦克(“1”)和第二组坦克(“2”)交替向有利的制高点前进,为对方扫清障碍,并侦察战场情况,同时,排长的指挥坦克(“C”)则永远位于最前方,目的是及时了解战场情况。从中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像“虎王”这样有厚重装甲的战车,在行动时,仍然需要以谨慎为第一原则。

  当然,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坦克“盲区”的范围也不同,但总的来说,当坦克出现在战场上时,它便已经陷入了重重危机中。正是因此,在二战的技术条件下,乘员们在战场上所做的,也往往要比在游戏中慎重:他们会花数天时间对车辆进行伪装,或者用几个小时在危险区域周围徘徊,直到确定没有危险;他们会在夜间离开车辆,对目标区域提前侦察,他们也不会单打独斗,而宁愿以三到五辆坦克为一个小组,彼此交替掩护,直到肃清威胁之后,才向下一个目标徐徐前进;而不是在犹豫了3秒之后,盲目地冲向敌人的火网中。

  以上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战绩和经验值,而是为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生存下去。

误区2:坦克部队伤亡率很低 事实:伤亡率低的只有后勤人员和指挥官

  根据统计,在二战中,坦克兵的伤亡要比普通步兵更低,但这并不意味着,钻进坦克,你就获得了一份人身保险,而游戏玩家之所以产生类似的误区,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1.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坦克的装甲,会降低炮弹的杀伤;

  2.按照许多游戏的描绘,坦克在被击穿后,甚至没有乘员会丧失战斗力,而对于玩家,他们了解历史的方式正是借助游戏。

  事实上,被击穿之后,坦克内部的情况实际是相当惨烈。用个不恰当的比方:想象一下你和两名同伴,站在和电梯间一样大的空间中,突然一颗炮弹朝你们飞来的景象——而这一幕,也是坦克被击穿前一刹那的情景。

  接下来的场面,是车内天昏地暗,火焰四起,各种碎片四下横飞。它们将从三个方面杀伤乘员:首先是炮弹的弹头——击穿装甲后,它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利刃,以极高的速度飞向乘员和设备。至于第二轮伤害则来自碎片和铆钉,决定这轮杀伤惨烈程度的,是坦克装甲的结构和材质。

游民星空
《战争雷霆》比较完美地再现了战斗中炮弹对坦克及乘员的真实伤害

  早期坦克一般采用铆接工艺,它的技术非常简单,但防护效果却是最差的:一旦这种装甲被炮弹击中,钢板会产生一定的弯曲变形,进而对坦克车体造成结构上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当遭到大口径炮射击时,冲击力还可能使铆钉脱落,并令它们像子弹一样在车体内乱飞,而身处其中的乘员将伤亡枕藉。 

  出于类似的道理,在装甲韧性差的坦克中,乘员的生还率要比装甲韧性高的坦克低——正是这一点,让一部分苏联坦克兵宁愿放弃T-34,去驾驭“性能落后”的谢尔曼坦克。

  正如老兵瓦西里·布留霍夫的观察:“如果炮弹打穿美国坦克的炮塔,车长和炮手仍有可能存活,因为其装甲韧性非常好,中弹后基本不会崩裂。而我们的T-34使用的是高硬度装甲,一旦被击穿,车体内就会产生大量碎片,这些,给成员带来了额外的危险。”

  第三种制造杀伤的因素,在于中弹后的火灾和爆炸,举个例子,将炮弹置于车体侧面的德国坦克,乘员全军覆没的概率就更高;另外,一些坦克炮弹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置敌方坦克手于死地的因素。

  二战初期,盟军使用的穿甲弹其实是钢制的金属块,而德军使用的穿甲弹中却安装了炸药,能在穿透坦克后直接炸开。如果炮击的命中点靠近坦克的储弹区或储油区,它会有更高的概率引起爆炸,此时的结果往往相当惨烈。

游民星空
部分炮弹的杀伤原理示意图,请不要小看其中的碎片,它们足以击穿甚至割断坦克乘员的肢体

  由于上述因素的作用,坦克兵的伤亡始终居高不下:一般来说,车体前部被击穿,意味着机电员和驾驶员中将有至少一人伤亡;而炮塔被击穿,则意味着至少2名成员将面临生死考验,另外,给坦克手造成威胁的还包括炮击、轰炸和溃败后的混乱。这里,我们不妨列举几组伤亡数字,来证明二战坦克战的血腥和危险:

  党卫军第12装甲团第2营在西线(1944年6月到10月):156人死亡,550人受伤或失踪,该营的满编人数是大约是1100人。

  苏军第67近卫突破重坦克旅在柏林战役(1945年4月下旬):122人阵亡,221人受伤,该旅由约1700名坦克手、步兵和后勤人员组成。

  波兰第1坦克团在西欧(1944年6月到1945年5月):54人阵亡,154人受伤,该团的总人数约为600人。

游民星空
也许,这张照片给我们的印象更直观,这是一辆在1942年夏季被击毁的T-60

  考虑到波兰坦克团在1945年没有参与重大战斗,该团仅在诺曼底的三个月,损失就接近了部队人数的四分之一。而在德军和苏军的坦克部队中,参与了整个战争并幸存的坦克兵不到最初的500分之一,通过这些数字,我们也可以对二战的残酷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战争雷霆专区

1 2 3 4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游民讲武堂:论操纵二战坦克的“正确姿势”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6/2016031218253136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