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和他的子孙们 一个“权二代”家族的慢性自杀

最后的防线
2016-02-02 11:38:13 浏览:0 0

  据说,有人具备看见灵魂的能力。

  在见到画师杨奇之前,我始终拒绝相信这一点。就在不久前,在一个雾霾横行的冬日午后,这位青年正兴奋地推销着最新的设定。虽然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他的目光却是游移的,仿佛在告诉我:“有个影子从那边飘了过去。”

  不仅如此,他笔下的、《百将行》中三国人物,也超出了我的理解。摆在我面前的人设图是司马懿——他头上长着类似恶魔的角,身体向前佝偻着,面部因老谋深算而彻底扭曲。我满腹狐疑,突然,这个不甚健谈的画家幽幽地对我说:“我亲眼看见了这一切。”

  在仔细翻查了司马懿家族的历史后,我开始对这一回答不寒而栗。

游民星空
《百将行》中的司马懿人设

权力的诱惑

  在中国古代,始终存在一种说法:人的仪态与品行之间一定存在着联系,而从司马懿本人来看,他拥有令人胆寒的“狼顾相”——当曹操从身后呼喊时,司马懿整个脸都转向了后面,而身体却保持前行,宛如正在觅食的狼——这是一个人狡诈阴险的凭据。

  事实上,这些描述有某种程度的夸张或者臆造,但无疑迎合了普通人对权臣的定义,事实上,司马懿的早期生平往往被类似的传说笼罩,尤其是他的老谋深算,以及对曹氏政权的不信任感。

  按照后来史书的说法,司马懿知道“汉室国运衰微”“不欲屈节曹氏”,因此不惜假装身患重病,但类似的描写更多来自这个家族的自我夸耀。其中真正的原因也许是,这个家族兴起在河内地区,恰好处在曹操-袁绍势力的交界区,这种微妙的关系让他们学会了两面下注。

  但这个家族的后代不得不与曹操走的更近,这一点更多出于父辈和兄长的判断,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出仕时的举荐人,他的兄长也很早便为曹氏政权效力。平心而论,在曹操统治时期,司马懿的地位也并不显赫,因为当年经学世家的子弟才值得自豪,而司马家族的先辈们大多是武夫出身,直到曾祖父才凭借豫章太守的身份跻身知识圈。

  事实上,直到步入中年之前,司马懿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幕僚,他的职位不值一提,能力因为出身而被埋没,但在仕途的磨砺中,司马懿获得了观察权力的机会。他发现,曹氏政权内部充满了矛盾和敌意,而不是之前想象的那样无懈可击。

  尤其是在关于东汉政权何去何从的问题上,曹操与名门大族尖锐对立。在219年的一天,曹操突然出示了孙权劝其称帝的书信,并故作严肃地说:“这简直是把我放在火上烧烤!”这时从人群中站出了司马懿,“汉朝命数将近,如今十分天下,您已经有九分。孙权之所以如此,显然是顺应了天命。”

游民星空
魏文帝曹丕画像,来自顾恺之《历代帝王图卷》,如果稍加留意,会发现他的形象和晋武帝司马炎有着高度的一致

  这次事件很快为他带来回报——曹氏家族的信任,魏文帝曹丕对这个“每有大谋,辄有奇策”的幕僚非常倚重,曹丕两次南征孙吴,司马懿都奉命镇守许昌统筹大局。到曹丕去世前,制定司马懿与曹真、陈群共同辅政,尽管如此,随着愈发接近权力中心,司马懿却感觉到了某种强烈的不安。

  他的担忧源自年轻的皇帝曹叡,这位皇帝总喜欢命令朝廷百官参加园林修建工程,考虑到曹叡只是20出头的少年,这种行为也许有心血来潮的成分,但它隐隐显露出的,其实皇帝对高官们的敌意和不信任感——这些高官资历已老,盘根错节,正在结成一个个难以割裂的利益团体,而曹叡所做的,正是用某种不成熟的行为打破这个团体的权威。

游民星空
三国时国内政治版图,曹魏政权之所以称雄北方,很大程度上是大族和军阀合作之下的产物,这一点也将成为曹魏政权末期的定时炸弹

  令年轻的皇帝窘迫的是,铸成这种局面的恰恰是他的父亲和祖父,他们通过数不清的利益交换,才巩固了曹魏政权的根基。这种交换是基于一个等式:军阀需要豪强的财力和人力支持,以组建私人武装;豪强也需要军事力量的庇护,以获得秩序和上升空间。作为结果,曹操在混战中统一了北方,各个大族成员纷纷进入了中央——这也是曹叡终其一生试图打破的僵局,他的努力必然适得其反。

  因为权贵们在皇权的压力下变得更团结一致,现在这个阶层注意到了上升中的司马家族,在几位公子——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榦成年后,大族立刻开始了同他们的联姻,并承认了后者地位和身份。

  在魏明帝有生之年,对这一切已经有所觉察,他对司马氏的忠诚是起疑的,但他又无比依赖这个权力家族,因为他需要一名足智多谋的领导者,来在西线抵御咄咄逼人的蜀汉政权。

游民星空
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右),无论正史还是演义,他与诸葛亮的较量始终是一个被反复讲述的话题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较量,已经被历史作者们讲述过无数遍。当234年,诸葛亮病死在大营中。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并没有纵兵追击。他心安理得地返回了首都,去领取本该属于他的职位和赏赐。

  随后曹叡所能做的,自然是要稀释司马懿对政治的影响力,但突发的一场重病只能将这个任务交给他的亲族——239年,曹爽接受遗诏成为大将军。面对司马氏在外不断建功立业,曹爽集团立刻开始架空司马懿的实权。

  在皇权至上时代,司马懿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因为曹爽的身份是皇帝的监护人,想要杀死司马懿,他很可能借助一道诏书,在一夜间完成。司马懿当然明白这一点。他以生病为由放弃了正面抗争,并将所有的精力和智慧投入了阴谋和政变。

  在这一点上,司马懿的赌博可谓步步成功:曹爽上台之后提拔了一大批亲信,在蚕食司马家族的同时,也蚕食了其它的朝廷势力。许多对这场斗争持观望态度的士大夫不得不转变立场。更重要的是,这次危机让司马氏得到了亲族、同党和所有与曹氏政权有着隔阂的士人支持。在几年的经营之后,司马懿对夺权事业已经非常乐观。

掌控了权力,但之后呢?

  正当司马懿剑拔弩张,伺机发难时,曹爽派出心腹李胜前往司马懿府第,借助探病来窥探窥其虚实。关于这段趣闻,无论是正史《晋书》还是《三国演义》,记载都相差无多——他由两名婢女扶持而出,佯装耳背,将“荆州”称为“并州”,又恳请李胜在自己百年后照顾两子,临别时“流涕哽咽”,但与此同时,他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利用曹爽为明帝扫墓之机,他派军占据了高平陵至洛阳的要害,洛水上的浮桥,并送奏章给曹芳历数曹爽之罪。

游民星空
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旧址,司马家族从此迈出了向帝位的第一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末期曹氏受司马氏挟制,曹魏皇陵并没有统一的陵区

  史书将这一事件称为“高平陵之变”,但其过程却出乎意料地平稳——司马家族的党羽们早在暗中掌控了一切,至于曹氏一族则失去了抵抗的勇气。按照《三国志》的描述,面对威胁,曹爽“自黄昏直流泪到晓,终是狐疑不定”,最终他说出的是:“情愿弃官,但为富家翁足矣”——这是没有用的,他最终仍和党羽们一道被集体处斩。

  甚至皇帝曹芳也因此被废黜,取而代之的年轻的曹髦。尽管这一结果指向了一场不折不扣的胜利,但司马懿却愈发被一个问题困扰:经历过在高平陵发生的一切,他已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臣子——既然如此,这条路,他和子孙们还能走多远?

  每当想起这些,以及所有被处死的人,他都会伴着噩梦辗转难眠。

茫然的继任者

  71岁的司马懿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251年的夏天一病不起。几年后,作为家族的次子,司马昭站上了权力舞台的中心。在旁人看来,无论手腕还是见识,他都不及兄长司马师。但突如其来的叛乱改变了一切——新旧权贵们不断地挑战司马氏的地位,不甘心屈服于它的淫威。

  司马师便死在平定这些叛乱的过程中:255年、诸葛诞、文钦在淮南起兵,由于惊恐过度,司马师脸上的旧疮迸发,最终连眼球都从眼眶里震出——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司马昭全然无措,这不只是因为他之前一直生活在兄长的光芒下,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一事业几乎毫无信心,甚至在“高平陵之变”当天,他也只能在榻上一遍遍地辗转反侧。

游民星空
三国无双中的司马师设定,其中还原了其左眼有创伤的事实,但原因却被描述为某次行刺后留下的伤疤

  但是,他清楚一点:如果不能胜利,失败的代价将会无比血腥。打击、镇压和不择手段……他必须如此,因为已经无路可退,之前的每一次胜利已经让这个家族陷入更大的险境,因为它试图凌驾看似神圣的皇权。

  此时,最好的回应是将皇权踩在脚下,进而证明它并不神圣。此时,和所有的青年一样,18岁的傀儡皇帝开始萌生叛逆。据说,在一次讨论少康和刘邦的优劣时,群臣都认为少康不如刘邦,唯独曹髦别出心裁地认为:少康是在危难中恢复了夏朝的霸业,还斩杀了篡位的奸臣寒浞,因此要远胜“专任智力”的刘邦一筹——这一言论下的潜台词非常明确。

  曹髦的勇气并非来自实力,而是从小接受的儒学教育,孔子和孟子的教诲让他深信:君主只要宣扬仁义,就能唤起臣子们的忠诚之心。但在实力面前,道德永远是无力和苍白的,皇权威胁了成型中的利益阶层,这个阶层再一次向司马氏家族请求支援。

1 2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人点赞
0人订阅
来到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游戏。
司马懿和他的子孙们 一个“权二代”家族的慢性自杀https://imgs.gamersky.com/upimg/2016/2016020211193861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