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奇扒:我们真处在“买买买”的黄金时代?
如果想分析“值”还是“不值”,就需要简单的经济学常识——这门学说也许建立在不精确的统计上,但毫无疑问,比“不买不是人”或“买的是傻X”,数据和心理分析要有说服力。这期业界奇扒讨论的,就是过去30多年,电子游戏的价格变迁。
2016-08-05 21:19:40
loading
0人评论

  几乎每个初春和初夏,或者圣诞节和感恩节的前夜,游民星空的编辑们都会收一条信息:为“那件大事“做好准备——这件“大事”并非见不得人的密谋,而是Steam促销就要来了,为此,我们必须准备好大笔花钱,或者,保管好自己的存款。

  尽管常被冠以“中国最大的免费游戏网站”,但发生在游民的一切并非个例:在Steam所经之处,类似的场面到处都在上演——露出哲学微笑的G胖,吐槽“该剁手了”的抱怨,以及无比自恋的购物截图。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其“受害者”常振振有词地表示,现在是一个“买买买”的黄金时期——哪怕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会让这个时代成为过眼云烟。

游民星空
我买还不行么……

  上述言论固然有自我辩解的性质,但背后的逻辑却并非荒谬:由于通货膨胀,现在买游戏比过去更“值”;而受到美元升值趋势的影响,这个黄金时代也许将远去。而从另一方面,即使是今天,60美元,或者说,400多人民币,也不是一笔小数:它可以用来看至少9场电影、买20份盒饭、或是让你搭乘廉价班机从北京飞到上海——如果买到了渣作,这笔钱实际是被凭空浪费了。由此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一类人,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深受打击,认为我们的买的游戏愈发不值了。

  如果想分析“值”还是“不值”,就需要简单的经济学常识——这门学说也许建立在不精确的统计上,但毫无疑问,比“不买不是人”或“买的是傻X”,数据和心理分析要有说服力。

  这期业界奇扒讨论的,就是过去30多年,电子游戏的价格变迁。

20多年前,才是玩家被榨干的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看,关于过去游戏“值”或“不值”的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并受到了个人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既有希望和现实的落差,也有公众对大厂的不信任感——这些都在左右人们的看法,在各网站的评论区尤其如此——“老子等了这么多年,花了大笔的钱,就给我们弄出了这个?”“真是赤裸裸的圈钱”。

  事实上,持这种态度的玩家要么刚刚开始入正,要么是人云亦云。这种心态导致的结果是,人们将普遍相信,目前的定价对于新游戏来说太高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但是将时光回溯到30年前,他们会惊讶地发现,情况似乎也并不乐观,像《街霸2》《最终幻想4》《007:黄金眼》这类作品,基本都达到了69.99美元。

游民星空
本表格转载自https://shadowofthevoid.wordpress.com/

  正如上面表格中展示的那样,在明面上,2010年之后,大作的价格基本与1990年代初的情况相当,而回到1980年代,那时的大作售价普遍在30到50美元之间。同时,你还会注意到,1980和1990年代,其定价远没有像今天一样千篇一律,而是存在着15-20美元的浮动区间。在雅达利2600和Intellivision这两种第二代主机之上,大作的售价在25到40美元左右,而冷门主机的上的作品略高一些,比如Colecovision主机上的名作《空间逃脱》售价就是50美元。而到了16比特的年代,游戏的市场价则达到了50-70美元,其中一部分甚至更高,1994年上市的、Genesis上的《VR赛车》就是最著名的例子,其售价达到了100美元,相当于2014年的160美元,几乎创下了当时主机游戏的记录。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第五代主机诞生后:在任天堂N64上,游戏的售价依旧保持在60到70美元之间。

游民星空
当年世嘉主机上的《VR赛车》,画面可谓惊为天人,但100美元的售价也同样惊为天人

  真正改变局面的是异军突起的PS,其早期游戏的售价一般在50到60美元左右,到1997年,其价格已经降到40-50美元。而到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的时候,有影响力的作品售价大部分都定在了50美元,到第七代主机,如PS3和Xbox 360上,大作的价格普遍又有所上调,达到了60美元,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只有在个别AAA大作,如GTA中,厂商才敢让售价达到70美元。显然,这与SNES、Genesis和N64风靡时、大作动辄售价70美元的局面大相径庭: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我们更会坚信,现在真是“买买买”的黄金时代。

从通货膨胀角度,我们该怎么看游戏价格的演变

  任何了解经济学的人都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元也好,人民币也罢,它的购买力一直在发生变化,当通货紧缩时,市场上货币变少,1块钱能比过去买到更多的东西;相反,如果通货膨胀,钱就会愈发“不值钱”。换句话说,1980年代的一块钱,和今天的一块钱在名义上没有区别,但实际的价值已经截然不同。因此,在比较不同年份的价格时,我们便有必要为其确定一个标准,比如说,按照通货膨胀率,将1980年代的钱换算成今天的钱。

  由于印钞机全开,美元贬值的趋势一直很强:在1980年代的美国,你花0.5美元就能买到一大块面包,但如今,同样的面包即使打折也得卖1.2美元。而官方统计的数字显示,在购买力上,1980年的1美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2.8倍——这也意味着,一个1980年代的美国宅男和一个2016年的美国宅男虽说花了同样的钱,但在“剁手”的程度上,前者的领悟明显要更深刻一些。同样的情况甚至适用于国内,1990年代的100元,明显比现在的100元更为值钱。

  在做了这么长的经济学讲座之后,我们按照通货膨胀因素,将1980年以来的、国外大作的价格,统一调整为2015年的价格,于是,情况大致如这张表格所示:

游民星空
本表格转载自https://shadowofthevoid.wordpress.com/,展示了按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的游戏价格

  那一串奔涌而下的点也告诉我们,大作不仅在名义价格上便宜了,在实际价格上也是。如果你认为,花几百块钱买了一份COD或GTA是遭遇了赤裸裸的抢劫,那么,一个1990年代的老玩家可能会跳出来反对这种观点:在1992年,他们辛辛苦苦地攒下70美元,只为去买一部《街霸2》,而它换算成今天的价格,大致相当于115美元。即使定价良心一点的、50美元的索尼克,折合成今天的价格也相当于80美元。对此,有人也许会反驳说,在1990年代中期,索尼的PS主机就售了,随后,为打开市场,许多游戏只卖40美元不到,然而,折合成现在的购买力,其中绝大部分作品的价格,仍然不比今天的AAA大作低廉。

游民星空
对欧美玩家来说,当年入手一份《街霸2》的代价是70美元,这绝不是一笔小钱

  从这种角度看,当年游戏厂商的良心,也建立在相对更高的收费之上,其中唯一的例外只有1990年代初、任天堂在NES上推出的《银河战士》和《塞尔达传说》系列,它们只卖30美元的良心价,即使调整后,也不过是今天的49美元,约合326人民币。

1 2 3 下一页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分享到:
扩展阅读
作者:最后的防线
石家庄人的一生只有一种不幸,那就是离北京太近,离天堂太远。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