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康奈尔大学的两名大学生Andrew Greenberg和Robert Woodhead创作出了一款简单的地牢游戏《Wizardry》,也就是在RPG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巫术》初代。从这款游戏开始,角色扮演与地牢和迷宫联系在了一起,直到今天仍然密不可分,而史莱姆也在《巫术》里完成了电子游戏界的首秀。
《巫术》借鉴了《龙与地下城》中的史莱姆形象和设定,在进行优化后把它搬进了游戏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史莱姆开始脱离自己最初的恐怖、恶心设定,作为初级怪物逐渐活跃在了电子游戏中。
尽管《巫师》能表达的图形效果有限,但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史莱姆的早期特征
到这个时候为止,史莱姆的形象设定分别经历了人工合成怪物,到恐怖的外星生物,再到邪恶的地下城恶魔的变化。尽管它已经在幻想文学和游戏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这种有腐蚀性,黏糊糊,有时还带着触手的恶心生物显然不具备成为流行元素的特性,如果史莱姆的设定止步于此的话,恐怕如今它的知名度就绝对不可能达到如今的高度了。
直到史莱姆的形象流传到当时电视游戏发达的日本,它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统治整个游戏界的旅程。
得益于红白机的流行,80年代日本电视游戏产业开始获得快速发展
在《勇者斗恶龙》诞生之前,RPG一直被玩家们视作硬核游戏,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彼时的“DQ之父“堀井雄二对《巫术》、《创世纪》等欧美RPG非常着迷,见证了FC的火爆和《超级马里奥》的成功后,他决定自己动手来制作一款能在FC平台游玩的,不那么硬核,更加适合大众玩家的RPG游戏,于是,《勇者斗恶龙》初代就应运而生了。
作为日系RPG之祖,《勇者斗恶龙》已经出到了第10部正统作品点击进入官网>>>
上面有提到堀井雄二对《巫术》十分着迷,这款游戏正是它创造《勇者斗恶龙》的灵感来源。而《巫术》系列中的许多设计元素,包括怪物设定也直接影响了堀井雄二,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我真的被PC游戏《巫术》迷住了,里面有一种看起来很简单的生物,我从中得到了灵感,信手涂画出了这个黏液形状的角色,并将其交给角色设计鸟山明先生,他将其做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史莱姆。”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勇者斗恶龙X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