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看,这个黑锅当然不能光一款游戏来背,它只是集中体现了当时市场看似繁荣下的问题,哪怕它真的是一款烂游戏……但不管怎么说大家那之后提到《E.T.》时都难免想到这段黑历史,而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又演变成了游戏领域的都市传说之一。传闻雅达利最后把积压的游戏卡带运往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的一处荒地埋掉,很多人都把它当成海盗藏宝一样津津乐道的来宣传,不过也有人认为纯属子虚乌有,一直到2014年4月,微软为了拍摄当年雅达利纪录片派出队伍亲赴现场挖掘考察,才验证了这一传说的真实性,雅达利的确把大量游戏卡带埋在了这处荒漠,而且并没有像传说的那样粉碎后浇上混凝土,甚至有一盘可以依然在游戏机上正常运行。
至于《E.T.》游戏的黑历史似乎也变成了“斯皮尔伯格电影游戏”的一个缩影,他的影片缔造了无数传奇,唯独在改编游戏方面仿佛受到诅咒一样,从《大白鲨》到《侏罗纪公园》,各种挂名游戏基本都是惨不忍睹,“捞一笔就算”的态度昭然若揭,连及格程度都谈不上,对比影片本身的经典更是反差太大。国外著名玩家“喷神JAMES”甚至还专门作了一期节目来嘲讽这点——更嘲讽的是,斯皮尔伯格对自己作品的周边往往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甚至不少时候有着否决权,不知道这些游戏是否也都是他亲自过目批准的……
不仅只有特效的文化
现在人们提起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十有八九会先想到特效二字。《大白鲨》做出表率后,《第三类接触》、《夺宝奇兵》、《E.T.》、《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世界大战》……大多作品都有资格名列影史的特效代表,而堪称巅峰的《侏罗纪公园》更是算得上特效时代的里程碑,首次广泛使用电脑动画从而开启了之后电影的新时代。
但斯皮尔伯格的这些作品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在于它们不仅只有画面的冲击性,对故事整体的高水准要求,综合打造出来的艺术成品塑造出了全方位的影响力,鲨鱼,恐龙,外星人这些符号经过影片成为特定的文化,在之后时间持续在各个领域都影响着不同的创作者,比起单纯的同名游戏改编,这些地方或许才是斯皮尔伯格留给游戏的最好礼物。
以《夺宝奇兵》为例,这部电影自己也曾数次改编过游戏,从1981年最早的雅达利版到2008年的乐高版——不过它对游戏最大的贡献,还是开启了以寻宝冒险为主题,再加上一部分神话奇幻要素的故事风格。在《夺宝奇兵》成名后,游戏史上就多了不少带着帽子、拿着皮鞭的冒险者在洞穴中四处搜刮宝藏的剧本,包括有着“史上最废主角”之称的《洞穴冒险》。而这方面最成功的致敬者,自然当属《古墓丽影》,劳拉·克劳馥在1996年开始的冒险生涯,最初完全就是从她的前辈印第安纳·琼斯那里得来灵感。
另一个超越电影本身,构成文化现象的名字则属于《侏罗纪公园》。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中不仅塑造了栩栩如生的恐龙形象,更在诸多专业人士的协助下,给予大众一个关于恐龙的全新认知,不再是传统想象中的巨大怪兽,而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真实动物——霸王龙的站姿在之后就从此变了一个样。《侏罗纪公园》上映后短短几个月全世界就开始了恐龙热潮,更多作品开始乐意把这些生物塑造出来,让它一直延续到这个世代。游戏方面以《恐龙危机》为代表,大多出现的恐龙形象都来自于《侏罗纪公园》开启的认知,对恐龙的描绘已经成了新硬件显示CG动画技术的一项传统。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光环5:守护者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