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侏罗纪公园》足可以和另一个经典前辈《星球大战》相比,尽管或许不如后者在游戏方面的影响力更加直接,但它们都算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作品,为两部经典系列都担任过特效制作的特效专家丹尼斯·穆伦曾感慨:我当初以为《侏罗纪公园》会在五到十年内就过时,但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而时隔多年后,两部作品同样也都在今年先后推出最新续作。
不合格又精彩的游戏故事
至于谈起斯皮尔伯格本人和游戏的直接联系,或许不少人可能还不知道他曾有机会在自己的头衔后面加上知名游戏制作人——《荣誉勋章》最初原本属于斯皮尔伯格。
1994年10月,斯皮尔伯格创立自己的电影公司梦工厂时,游戏工作室同样也是旗下业务之一,那几年时间斯皮尔伯格一度亲自上阵为工作室撰写游戏剧本,而最终1999年问世的《荣誉勋章》本来有望成功,但在头两款作品诞生后不久,游戏工作室就被EA收购,也让这系列在EA手中获得辉煌,成为EA的招牌游戏之一。斯皮尔伯格在事后一直颇为后悔,认为早早剥离游戏业务是梦工厂前期最为错误的一项决定。“《荣誉勋章》本可以圆我对游戏的一个梦想”。
之后的2005年,EA还与斯皮尔伯格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将共同开发三款原创游戏,其中之一的《Boom Blox》在2008年于Wii上推出,2009发售续作。而斯皮尔伯格倾注最多精力的作品则是另一款代号“LMNO”的作品,据悉这款游戏将是斯皮尔伯格最喜欢的科幻题材,玩家扮演的角色为一名特工,并且拥有一名女性机器人伙伴,而斯皮尔伯格曾把这个游戏比喻成他自己的新一个“E.T.”。
但或许就是因为E.T.和游戏联系起来注定没好事,“LMNO”在2010年宣告无疾而终,开发团队两年半的时间徒劳无功,EA与斯皮尔伯格的合作也就此中止。双方都没有公开到底是什么原因,预算、理念或是单纯的不合,总之斯皮尔伯格关于游戏并非艺术的宣言就是在那之后诞生的,让人多少猜测,是否他在担任制作人的过程中发现掌控游戏并不如电影那样顺利才顺口抱怨一下……
尽管斯皮尔伯格的游戏制作人经历并不出色,但并不妨碍他对游戏本身,尤其是其它同样出色的天才制作人的欣赏。生不逢时的《莎木》曾让他惊叹不已,甚至跑去见铃木裕索要签名;《潜龙谍影2》当年E3上的惊艳效果,同样让他赞叹小岛秀夫完全可以成为一流导演;而斯皮尔伯格同样也赞扬过《生化奇兵》的剧本,认为这超越了媒体形式让人落泪感动。当然玩家最为津津乐道的故事,还是他和“游戏行业里的斯皮尔伯格”宫本茂的多次交流,在不同领域下商业和艺术的平衡中,这两个人或许都称得上做到了完美的极限,两个同样传奇的人物彼此有着特有的理解。
五年前,斯皮尔伯格接受采访谈及对游戏产业未来的展望时,认为虚拟现实的时代必然会到来,游戏很快会抛弃传统显示器借助3D眼镜形成立体形象,他认为届时的游戏将会获得更进一步的体验发生本质变化,现在看他的预言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微软和索尼,以及更多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的设备都已开始投入实用阶段。
2013年,在微软公布新一代主机Xbox One的发布会上,斯皮尔伯格也有些意外地出现在现场屏幕上,宣布将监制《光环》的真人电视剧,最终成品将在今年年底正式播出。而今年3月,华纳兄弟同样宣布斯皮尔伯格将执导一部改编电影《Ready Player One》(玩家一号),原作正是一部关于电子游戏和虚拟世界的小说,全书中包含了无数电子游戏和流行文化的梗,对于80年代开始的游戏文化,尤其是雅达利时代更有着大量引用和介绍,在国外被许多同期的老玩家视为为他们一代人书写的童年回忆。或许在未来更多的日子里,斯皮尔伯格仍会以他的本行来继续编织他和游戏的种种缘分。
阅读更多精彩专栏文章,请点击图片按钮:
征稿启事:
为了进一步提升专栏与评测文章质量,也为了给各位玩家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本站现公开向广大玩家征集稿件,欢迎各位有能力的读者在当期的N个题目中任选其一撰写文章,自选题目亦可;文章一旦审核通过,即将在专栏板块或评测板块中重点发布,同时还将根据文章质量给予每千字50-200元的稿费作为报酬。
征文题目:
一、专栏类
1.对于国人做的《地球OL》,你有什么看法和愿景?
2.《武林群侠传》已经发布,围绕这部作品您有什么想说的呢?
3.《疯狂的麦克斯》这电影太屌了,关于它的游戏或文化,您有什么想聊的吗?
二、评测类(点击查看)
要求:文章字数以2000——5000字为最宜,需适当配图,完成后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到邮箱po@gamersky.com中,邮件名首须注明“专栏投稿”或“评测投稿”,并在投稿文章末附上常用联系方式。投递后7天内,若未与投稿人联系,则表明稿件未通过审核,作者可自行处理文章。注:不支持一稿多投,故审核期间请勿再向其它地方投递,违规将取消稿酬。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光环5:守护者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