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星空 > 攻略秘籍 > 资料 > 正文

《黑神话钟馗》钟馗探源 钟馗背景故事科普

2025-08-21 10:48:39 来源:黑神话钟馗吧 作者:赛吧第一咤吹 我要投稿

第1页:

展开

《黑神话钟馗》是游戏科学最新公布的一款神话题材游戏,那么钟馗是什么人,有着什么样的背景故事呢?下面请看由“赛吧第一咤吹”带来的《黑神话钟馗》钟馗探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民星空

你们一定都听过他的故事

有人说他成了正果 做了判官,也有人说他嫉恶如仇降妖伏魔

还有人说到了地府的那个根本不是他,他只不过是说书人杜撰的一个大胡子

但我今天要说的故事,你们一定没听过…………

游民星空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和信仰中一位家喻户晓的神祇。他面貌奇异,却心地正直;他身负捉鬼、吃鬼之能,却也兼具赐福、判案的职能。他的形象跨越了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个极具包容性和生命力的文化符号。要理解钟馗,必须追溯其漫长的演变历程。

起源考辨:名字与早期雏形

钟馗的起源扑朔迷离,学界有多种说法,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两种:

“终葵”说(器物演化说)

这是目前最受认可、文献依据最充分的说法。“终葵”本为古时一种器物名称,即“椎”(槌)。《周礼·考工记》有载:“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 这里的“终葵”指圭的顶端是方形的(椎形)。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曰:“终葵,椎也。”

“终葵”作为一种击打工具,在古代被认为有驱邪避鬼的功能。南北朝时期,许多人以“终葵”为名,取辟邪之意。如北魏有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证据,表明“钟葵”在当时已是一个与驱邪相关的符号。

久而久之,“终葵”从一个器物名、人名,逐渐人格化,演变成了“钟馗”这个捉鬼之神。唐代学者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已明确指出:“虚耗鬼,……大雠之,乃呼钟馗。” 并将“钟馗”与“终葵”联系起来。

“仲葵”说(人名说)

另一种说法认为钟馗源于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最著名的传说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的记载,虽为转述,但影响极大:

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岁□,翠华还宫,上不怿,因痁作,将逾月。巫医殚伎,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若顿瘳,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道子进曰:“陛下忧劳宵旰,以衡石妨膳,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卫圣德。”因舞踏,上千万岁寿。上大悦,劳之百金,批曰:“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

这个故事奠定了钟馗的基本人设:本是终南山的进士,因貌丑武举落第,愤而撞阶身亡。后蒙高祖赐袍安葬,遂感恩发誓为大唐除尽天下妖邪。唐明皇(玄宗)梦其捉鬼吞鬼,病愈后命吴道子绘其像,从而天下遍传。

然而,考证可知,早在唐玄宗之前,钟馗之名已出现。如南北朝时期,就有名为“钟馗”的人(如杨钟馗、张钟馗)。因此,玄宗梦钟馗的故事更可能是对已有民间信仰的附会和艺术化加工,而非其真正的起源。但它极大地推广和固化了钟馗的捉鬼形象。

职能的演变:从单一捉鬼到万能之神

钟馗的职能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发展,其神格不断丰富。

核心职能:捉鬼与驱邪

这是钟馗最根本的职能。古人认为疾病、灾祸常由“虚耗”等小鬼引起。钟馗作为鬼的克星,自然成为驱病禳灾的保护神。自唐代起,岁末悬挂钟馗像就成为宫廷和民间的习俗(见《唐逸史》),用以驱除一年的邪祟,迎接新年。此俗后世演变为端午挂钟馗像,因五月古称“恶月”,百毒滋生,需借钟馗之神力镇压。

衍生职能一:判官

由于掌管众鬼,生杀予夺,钟馗的形象逐渐与地狱判官融合。在一些民间故事和戏曲(如《钟馗嫁妹》)中,他被称为“驱魔大神”或“判子”,拥有审判鬼魂的权力。他的形象也常借鉴判官的元素,如手持朱笔、生死簿等

衍生职能二:赐福之神

这是一个有趣的转变。因为“鬼”与“诡”同音,捉鬼也引申为捉拿生活中的“小人”和“厄运”。因此,钟馗又从驱邪神转变为迎福神。民间有“钟馗捉鬼,回头赐福”的说法。他的画像上常题“钟馗赐福”、“恨福来迟”等字样,蝙蝠(谐音“福”)也成为其画中常见的祥瑞符号,寓意“引福归堂

衍生职能三:行业神

因其公正不阿,钟馗也被一些行业奉为保护神,如梨园(戏班)和傩戏表演者。演员们扮演钟馗以驱邪,并祈求演出顺利。此外,武师和保镖行业也敬奉钟馗,因其武艺高强,能镇伏强梁。

形象的艺术表现:文学与绘画

钟馗为历代文人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绘画中的钟馗

钟馗画是中国人物画中的一个独特品类。

吴道子:被尊为钟馗画的鼻祖,其作虽已不存,但“吴家样”奠定了钟馗“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眇一目”的经典形象。

五代·黄筌:曾奉旨改画吴道子钟馗,因其“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而黄筌认为应以拇指捉鬼,力在拇指,故重画一幅,成为画坛佳话(见《益州名画录》)。

宋·龚开:作《中山出游图》,以钟馗小妹为主题,画风奇诡,充满幽默感。

明·戴进、清·高其佩、金农、任伯年等大家均有钟馗名作传世。风格或工笔重彩,或泼墨写意,或诙谐,或威严,极大地丰富了钟馗的艺术形象。

文学戏曲中的钟馗

戏曲:明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道》和清传奇《天下乐》(其中《嫁妹》一折尤为著名)奠定了钟馗在舞台上的形象。

“钟馗嫁妹”故事充满了人鬼情深、信义当先的感人色彩,弱化了其恐怖的一面,增强了人情味。

小说:《钟馗全传》、《斩鬼传》(刘璋)、《平鬼传》(云中道人)等长篇神魔小说,将钟道捉鬼的故事系统化、寓言化,赋予了其讽刺社会现实的意义。

钟馗所斩之鬼,如“诌鬼”、“吝啬鬼”、“风流鬼”等,实为人间种种恶习的化身。

文化意义与当代影响

钟馗信仰的持久生命力,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1.“以丑制丑”的哲学:钟馗以其极致的丑陋和凶恶,来镇压世间的“丑恶”(邪鬼),体现了中国哲学中“以毒攻毒”、“一物降一物”的辩证思维。

2.对科举不公的控诉与补偿:钟馗“武举不捷”的出身,是古代无数怀才不遇文人的缩影。他死后成神,斩妖除魔,获得至高无上的能力,可视为对现实不公的一种精神补偿和慰藉。

3.正义的化身:无论外貌如何,钟馗内心正直、刚烈、守信、重情(如嫁妹)。他代表了底层民众对公正和庇护的渴望,是超越外表的内在美与力量的象征。

4.跨越雅俗的文化符号:钟馗既是宫廷画师笔下的题材,也是民间木版年画的主角;既是文人讽刺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乡傩仪式中的“大神”。他完美地融合了雅文化与俗文化。

在当代,钟馗形象依然活跃。他是影视、游戏、动漫中的热门IP,也是端午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鬼神信仰,成为一个代表正义、驱邪避害、迎祥纳福的文化图腾。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黑神话:钟馗专区

责任编辑:夏目贵志

本文是否解决了您的问题

游民星空APP
随手浏览游戏攻略
code
单机游戏下载
休闲娱乐
综合热点资讯
游民星空联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