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电脑使用的耳机。在以往的观念中,除了游戏应用之外,包括听音乐、看电影以及在线视频等整个多媒体应用领域其实对耳机产品的要求并不高。原因在于,多媒体领域所使用的音视频文件往往都是MP3、RMVB甚至是流媒体直接在线看。所以音源文件品质本就不高,那么对于听音工具的要求自然也不会高。而纵观整个多媒体应用领域,最终也就只有因《CS》这个对听声辩位要求极高的电竞游戏而衍生出的一众所谓的游戏专用耳麦打出了名头。并且其附带麦克风的特点也广泛的迎合了在电脑上语音聊天和游戏中语音通讯的新型需求。因此,正是由于早期音视频文件素质的低下,以及HIFI耳机系统门槛要求较高,加上游戏的过于强势,所以才使得游戏耳麦统治了多媒体应用领域。之后随着游戏耳麦调音方向的逐步成熟,它的多媒体兼容性越发出色,其统治地位也就越来越稳固。
但是,这种延续了10几年的局面,或者说这种观念。在进入PCHIFI时代之后,却迎来了被淘汰的危机。原因就在于PC已经成为了HIFI领域,甚至是整个多媒体领域下一步重点发展的方向。所以围绕PC系统组建的HIFI设备门槛已经低到了一个过去完全无法想象的地步。并且随着网盘、云技术的成熟,以及超大容量硬盘的普及。原本满足于MP3、RMVB的人们都已经逐渐被APE、FLEC以及RKV等高清音视频格式所带来的更高品质享受所震撼。甚至就连大量的在线流媒体都已经随着大屏幕显示器的普及而完全向高清化转移。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多媒体耳机的概念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因此也就需要做一个重新的定义。
那么如何定义呢? 其实很简单。首先,声音素质必须要过硬是一个大前提。因为今后的高清格式音、视频文件是大趋势,所以需要耳机的回放能力至少可以满足这种要求。然后:
第一,它必须是一个声音偏向于温暖,有一定低频能力的产品。这样它才可以很好的应对流行音乐以及电影音效的要求。(因为绝大多数的多媒体用户,无论是平时听音乐看电影,还是看诸如好声音等热门选秀节目,其实所听的大多都是流行乐)但低频不能过量,因为在除“动次大次”类的音乐以外,其实大多数流行音乐并不需要过多的低频。许多初学者关注低频只不过是因为低音更容易留下印象而已。但实际上低音量感却不需要过多。而且音频文件素质越高,要求的细节还原能力就越强,所以低频如果过量,那么就会盖过细节,使得听感下降,糊成一片。(这里讨论的是大多数人的需求,“动次大次”爱好者请走旁门直奔我大BEATS!)
第二,它必须具备很好的游戏定位效果。因为游戏应用在多媒体领域是占有极大比重的。所以它必须具备诸如宽大的声场、较强解析力以及较好的声音分离度等有助于听声辩位的基本特点,当然,低频同样不能过多。
第三,它要具备较好的直推能力。因为多数电脑用户并没有太多的音频知识,不懂得也不愿意去研究如何通过系统搭配来驱动耳机得到好的效果。他们更习惯于使用电脑声卡甚至是移动设备直推。也没有任何去搭建系统的想法,所以耳机的直推能力就很关键。如果是一个需要整套系统才能推好,或者本身很难推的产品,那么就很难适应多媒体领域的需求。
看到这里,对于新时代多媒体耳机的选择,我想许多比较了解HIFI产品的朋友可能脑子里已经闪现出了答案。没错,答案就是低阻抗、高灵敏度的HIFI耳机。 因为真正的HIFI耳机本身我们不需要去怀疑它的声音素质。那么现在既然门槛已经降低到如此的地步,需求又逐渐提高,而且厂商也将这个领域视为重点,所以我们自然有理由把视角转向一直处于多媒体领域上级单位的HIFI领域。当然,前提必须是好推的产品。高阻抗首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而阻抗低但灵敏度也不高的动圈耳机产品也可以排除(这种产品其实更难搞)再结合多媒体用户的使用习惯,因此直推好的产品自然就成了首选。 其实坦率的说,对于多媒体变革的概念,虽然一直在我脑子里酝酿。但始终由于缺乏十分契合的产品而没有成文。而恰好HIFIMAN的HE400I出现,我才发现它恰好符合我对多媒体耳机的定义概念。(当然,HE400I是平板耳机,由于结构不同,灵敏度自然不能完全以动圈耳机数值的传统概念来衡量)所以就借着这篇评测来把我酝酿已久的多媒体耳机概念写出来。 大家也可以带着上面提到的各个定义点来审视一下400I这个耳机是否真的有资格被我拿来当做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