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机游戏靠大厂 索尼微软没底气
在智能手机产业,苹果和谷歌为代表的平台方掌握了极高的话语权,广大的应用开发者和开发商并无太多与平台方博弈的资格。你无法想象《愤怒的小鸟》敢要求苹果降低iPhone售价提高销量,以此扩大自己游戏的覆盖率。
但这种“造反”行为却在主机游戏产业里时常发生。索尼、任天堂和微软卖的是游戏机,但玩家其实真正体验的是游戏。一款游戏的质量高低,粉丝多少,直接影响玩家对游戏机的购买选择。
为了笼络住核心游戏开发商,索尼微软们想尽各种招式,一方面保住自己的,一方面从对手阵营里挖人。
这种竞争环境给了游戏开发商足够的话语权。在上一代主机大战中,索尼PS3由于定价过高影响销量,旗下的游戏合作伙伴就曾集体逼宫,要求索尼降低主机价格,否则“我们就组团跳槽去微软阵营”。
虽然产业的规矩定了,索尼微软们却也不甘心总被动,于是开始想新招,大肆收购游戏开发商。一旦发现有潜力的主机游戏开发团队或公司,主机商就会想方设法收购过来。这样,游戏的销售收入就不再通过“版税”形式分成,而是全部入了主机厂商的腰包。
但索尼和微软不可能收购所有的开发商,也必须给江湖留下足够的自由力量,这不仅是生态学上的需要,也是激发更多创新的必然要求。
四、主机游戏皆大作 手机APP别有它途
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道理,产品的价值决定了价格浮动的范围。对于主机游戏来说,无论是PS上的《杀戮地带》还是Xbox平台的《光环》系列,其开发周期长达数年,投入的资金达数千万美元,均远超手机游戏。对大型游戏开发商来说,将游戏贱卖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因此,游戏光盘必须要卖得贵。好在游戏厂商还算仗义,每卖出一张游戏盘,就会交给对应的游戏主机开发商一份“版税”。版税的价格一般会针对不同游戏有所区别,但聚沙成塔,以此来补贴主机销售的亏损。
而对于手机游戏来说,开发商主要收入多来自于增值服务和广告,依靠付费下载(购买)模式很难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