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揭幕战上,一名患有截瘫的巴西少年身穿一套“外骨骼”机器人,开出了本届世界杯的第一球,从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在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亦有一款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外骨骼已研制成功,目前已进入调试阶段。
有腿有脚的“钢铁外衣”,通过电机助力
今年3月,中科院常州先进所科研项目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陈剑和他的小伙伴们瞄准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研制了名为EXOP-1(认知外骨骼机器人1号)的外骨骼机器人。昨天上午在先进所见到他们,这群“80后”年轻人正忙着对机器人最后的调试。
被悬挂在先进所研究室的这套外骨骼,它有脚、有腿,与人的下半身十分相似,本体全部由航空铝打造,在人体的腰部和腿部分别设有9处固定带,并装有22个传感器, 6个驱动器和1个控制器,重约20公斤。
陈剑介绍,穿上这一层“钢铁外衣”,就像操作一台“机器战甲”,力量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每条腿都有3个电机,每个电机对应了腿部的人体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通过电机,达到给每个关节助力的作用。”在系统膝关节上侧,记者看到还设置了5格档位,身高1.7米到1.8米的人穿戴可以根据身高自行调节,而鞋子也是特别定制的,每只足底装了4个传感器。
一套外骨骼系统造价在30万元以内。从3月份立项,到搭建本体、做控制程度、传感器,陈剑和他的团队相继攻克了降低机器人重量、电机联调和如何准确获取运动意图等难题,预计本月底试制完成样品。
在身上穿一层“钢铁外衣”,行动还能自如?陈剑现场给我们进行了讲解。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陈剑先将脚固定在机器人的“脚上”,然后再将小腿、大腿和腰部与机器人固定在一起,打开开关后,准备行走。只见陈剑轻轻一抬腿,机器人很快就感知到了这个动作,以几乎相同的角度屈伸跨步。
据陈剑介绍,按驱动方式分,目前世界上研制的外骨骼机器人有液压驱动、气动驱动和电机驱动,而他们研制的就是第三种。“就像我刚刚做的动作,人要抬腿走路时,会产生一个运动趋势,这个信号传达给足底的传感器,反应到大小腿肌肉,再传达给控制器和驱动器,继而自动设定关节的旋转角度,系统本身通过检测压力变化和人体姿态变化,解读运动意图,推动人体行走,达到相一致的动作,这就是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而在世界杯亮相的这一套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由加州伯克利分校研制。先进所助理研究员王玉成博士分析,巴西这套外骨骼的工作原理,和他们研究的有所不同。
通过一个头盔,监测截瘫患者的大脑神经信号,信号将传输给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系统根据患者的意念展开行动,从而实现站立、行走。“但是,这种信号传递方式,有诸多的不稳定性,因为脑电识别的动作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