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的转型和变革
1966年,蝙蝠侠电视剧推出。它是一部喜剧风格的电视剧,所以桥段都比较夸张,以小丑、企鹅、谜语人和猫女等几大超级罪犯为主要对手,案件调查的部分,经常用“蝙蝠电脑”“蝙蝠相机”等神奇道具带过,而且各种“神逻辑”以及各种文字类双关语层出不穷。比如:
蝙蝠侠:什么东西有黄色的皮还能写字?
罗宾:香蕉圆珠笔。
蝙蝠侠:什么人总是很匆忙?
罗宾:是在狂奔(Rushing)的人?俄罗斯人(Russian)!
蝙蝠侠:又对了!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罗宾:香蕉,俄罗斯人……明白了!有个俄罗斯人将踩到香蕉皮摔伤自己!
蝙蝠侠:完全正确,这是唯一可能的意思!
………………这思维也太跳脱了呀!
虽然有点无厘头,但电视播出之后,蝙蝠侠瞬间成为国民热门剧,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蝙蝠侠在普通观众心目中都是比较逗比的,直到1989年电影版给一般群众普及了黑暗英雄形象为止。因此尽管电视剧的爆红导致蝙蝠侠漫画销量飙升,当时的漫画作者和编辑并不喜欢电视剧的这个发展方向。他们努力在漫画里为蝙蝠侠赋予了新的形象,让他的故事重新贴近现实,想把他重新打造成“黑夜中的侦探”。
风水轮流转,近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66版蝙蝠侠,觉得这种剧情虽然比较囧,但放在原设定下还有些带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66版蝙蝠侠”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甚至重新推出了这一世界观下的新连载。
电视剧完结之后,蝙蝠侠终于彻底转向了黑暗严肃路线。顺应这一原则,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蝙蝠侠故事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罗宾因为上大学离家,蝙蝠侠恢复了单人行动,重新回到了侦探的本原。推理方面不再依赖蝙蝠洞里的黑科技,而是需要收集线索、抽丝剥茧,而且故事中会介绍一些科学搜查的小知识,比如痕迹比对等等,也会解释推理过程。
而且,布鲁斯·韦恩的形象也有所改变。他不需要继续扮演父亲的角色,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刻意装傻,而是以精明总裁兼慈善家的形象出现,甚至积极参与政治。他借助韦恩基金会,搞了一个“受害者团体计划”,帮助案件的受害者,因此参与了许多案件的调查。除此之外,他平时也会遇到一些案子,这一点比较像常见的系列侦探故事——主角走到哪里都会遇到案件。布鲁斯无论是戏份还是重要性都大大提高,甚至形成了“布鲁斯进行调查和推理,蝙蝠侠负责动手抓人”的形式。例如《侦探漫画》第398期的“毒钢笔疑案”,就是以布鲁斯为主角展开调查的,只有在后半需要搏斗的时候,蝙蝠侠才登场。
一般来说,美漫这种有超能力、有魔法、有科幻的宇宙,可说是本格推理的恶梦——假如凶手拥有瞬移、脑控、透视等等超能力,或者领先科技的道具,那么像密室杀人这样的经典诡计还有什么意义?但这一时期的蝙蝠侠漫画自成一体,而且比较贴近现实,没有其他英雄的干预,也没有多少超能力罪犯。就连原有的那些超级恶棍,也暂时被雪藏,取而代之的是一般社会的刑事案件,如杀人、盗窃等。在这个基础上,此时的不少蝙蝠侠漫画相当贴近本格推理了,尤其是弗兰克·罗宾斯(Frank Robbins)担任编剧的时期,有不少典型的“Whodunnit”故事。他会在叙述过程中给出线索,是不多的几位给予读者公平的机会的作者,有时候甚至会挑战读者,让读者猜猜案件真凶,而且最后一般都会有类似于“解谜篇”性质的解说。
但70年代中期开始,蝙蝠侠漫画逐渐偏向冒险题材,编剧丹尼·奥尼尔等作者着力描写蝙蝠侠在世界范围内的冒险活动,想要把他打造成007式的英雄。古典推理则再次从读者的视野里淡出。